次酬胡編校賦竹屋 其三
一屋中含萬象光,
掩關獨坐類龜藏。
梧桐弄月思康節,
楓柞吟秋憶履常。
事到中年心更懶,
人從多難識應長。
幾回夢覺南窗下,
聞得鄰家煮稻香。
一屋中含萬象光,
掩關獨坐類龜藏。
梧桐弄月思康節,
楓柞吟秋憶履常。
事到中年心更懶,
人從多難識應長。
幾回夢覺南窗下,
聞得鄰家煮稻香。
一間竹屋之中蘊含著萬物的光影,關上門獨坐仿佛烏龜潛藏。梧桐在月光下搖曳,想起邵康節的雅致;楓柞在秋聲中低吟,憶起張履常的詩境。到了中年遇事心境更顯懶散,經歷諸多磨難后見識應當更加深遠。多次在南窗下從夢中醒來,總能聞到鄰家煮新稻的清香。
掩關:關上門,指閉戶獨居。
龜藏:像烏龜潛藏殼中,比喻隱居避世。
康節:北宋理學家邵雍的謚號,其居“安樂窩”,常以自然意象闡發哲理。
履常:北宋詩人張耒的字,其詩多寫田園生活,風格平易。
多難:指人生中經歷的諸多波折與變故。
夢覺:從夢中醒來。
煮稻香:新稻煮熟的香氣,代指農家溫馨的日常生活。
此詩為酬和胡編校之作,當創作于詩人中年時期。此時或歷經人生起伏(詩中“多難”可證),轉而從隱居生活(竹屋獨坐)與文化追憶(思康節、憶履常)中尋求精神寄托,同時在平凡日常(鄰舍煮稻)中感受生活本真,故以詩酬答,傳遞當下心境。
全詩以竹屋為中心,串聯懷人、感懷、日常三境,既體現中年人的淡泊達觀,又通過追慕先賢與珍視平凡,展現了文人對精神生活與世俗生活的雙重熱愛,語言平易而意蘊深厚。
夜色溶溶,迷離一片,依然月到回廊。數聲鄰笛,聲聲調入凄涼。
小閣簾深凝素影,恍疑人坐舊西廂。頻搔首、韶光浪擲,此際堪傷。
幾回夢繞離堂。及今宵重過,轉覺蒼茫。欲待去也,恁關心風景難忘。
倚遍闌干人獨立,清光漸次逼虛窗。忽無端、疏鐘又動,幽興偏長。
點點新愁,星星舊恨,魚書封罷還思。依稀記得,河橋握別之時。
細語殷勤曾有約,遙遙兩地一心知。梅花放、全憑驛使,仔細維持。
丹青雖是難工,只無聊相對,較勝些兒。幾番回首,形容未必復如斯。
極目天涯空有淚,個中消息不堪追。望云山、孤城獨眺,似醉猶癡。
淑景驚催,新符乍換,時光去也堂堂。屏搖翠柏,湘簾日映山房。
昨宵今日人如舊,宜春彩筆署回廊。難驅遣、流年暗數,何限滄桑。
伊人天各一方。只此心兩地,與日俱長。詩成無語,依稀想像總荒唐。
小立東風春又到,離人不改是愁腸。更相看,梅花清瘦,做盡凄涼。
香清寒艷好。誰惜是天真。 玉梅謝后陽和至。散與群芳自在春。
欲泣不成淚,悲來翻強歌。 庭花方爛熳,無計奈春何。
庭絕玉輦跡,芳草漸成窠。 隱隱聞簫鼓,君恩何處多。
春陰正無際,獨步意如何。 不及間花草,翻承雨露多。
三年牢落荒江路。忍明日、輒帆去。冉冉年光真暗度。
江山無助,風波有險,不是留君處。
梅花萬里傷遲暮。驛使來時望佳句。我拚歸休心已許。
短篷孤棹,綠蓑青笠,穩泛瀟湘雨。
今秋仲月逢馀閏。月姊重來風露靜。未勞玉斧整蟾宮,又見冰輪浮桂影。
尋常經歲睽佳景。閱月那知還賞詠。庾樓江闊碧天高,遙想飛觴清夜永。
坤元載物,陽樂發生。播殖資始,品匯咸亨。 列俎棋布,方壇砥平。神歆禋祀,后德惟明。
抱玉三朝楚,懷書十上秦。年年洛陽陌,花鳥弄歸人。
綠水紅橋一路青,東風將雨染初成。 隔簾弄影捎飛燕,當座吹花趁語鶯。 新月正籠陶令宅,淡煙斜拂亞夫營。 年年送別三春恨,腸斷山陽笛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