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紫陽先生感興詩二十首 其四
造化泄元秘,河洛圖書出。
龜龍亦何心,以靈乃受役。
微旨竟先天,妙用普經國。
三圣受心印,執中數語畢。
詁學長枝蔓,往往膠陳跡。
偉哉千載下,元公指無極。
造化泄元秘,河洛圖書出。
龜龍亦何心,以靈乃受役。
微旨竟先天,妙用普經國。
三圣受心印,執中數語畢。
詁學長枝蔓,往往膠陳跡。
偉哉千載下,元公指無極。
自然造化泄露了天地的奧秘,河圖洛書由此顯現。神龜龍馬本無刻意之心,因具靈性而承載使命。精微旨意早于天地存在,其妙用可普遍治理國家。伏羲、文王、孔子承接心法,持守中道數語已得精髓。后世訓詁之學枝蔓冗雜,常拘泥于舊跡不得要領。偉大啊千年之后,周敦頤(元公)揭示了‘無極’的核心。
元秘:天地宇宙的根本奧秘。
河洛圖書:即河圖洛書,傳說伏羲見龍馬負圖(河圖)于黃河,大禹見神龜負書(洛書)于洛水,為華夏文明源頭的重要符號。
龜龍:指背負河圖洛書的神龜與龍馬。
三圣:指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周易)、孔子(贊易傳),被視為傳承《易》道的圣人。
執中:持守中正之道,源自《尚書·大禹謨》‘允執厥中’。
元公:指周敦頤(謚號元公),北宋理學家,著《太極圖說》提出‘無極而太極’的宇宙論。
無極:周敦頤哲學核心概念,指宇宙的終極本源,無形無象卻蘊含一切。
此詩為和朱熹(號紫陽)《感興詩》而作。朱熹《感興詩》多借自然、歷史闡發理學思想,此和詩延續其脈絡,聚焦‘河圖洛書’的文化象征與‘無極’的哲學突破。創作背景當在宋代理學興盛時期,作者通過追溯圣學源流,呼應周敦頤、朱熹等人對儒家道統的重構,反映理學對經典詮釋與宇宙論的探索。
全詩以‘河洛圖書’為引,追溯圣人傳心之要,批評后世訓詁拘泥,最終推重周敦頤‘無極’之說,體現宋代理學家‘返本開新’的學術追求,是理解宋代道統論與理學宇宙觀的重要文本。
濟時自昔仗英雄,非曰能之愿下風。但遣行藏殊小草,敢論詞賦擬長虹。龍飛建號嘉祥合,雁序臨歧感奮同。漫向九關憂虎豹,金陵王氣正菁蔥。
東方千騎去如云,最有羅敷念使君。曉鏡疏花看寂寞,夜香明月坐氤氳。門前細雨新桃浪,陌上和風舊燕群。莫道朝來無錦字,落紅飛處半回文。
江右皇華溯浙東,按行特地到山中。柴門忽有高軒過,衰俗久無前輩風。嵩岳氣搖消息長,祝融開霽鬼神通。荒崖絕谷留光彩,長使人懷太極翁。向來廷諍偉堂堂,不負西山與紫陽。盡道拾遺當召黯,不應清詔久煩滂。真儒事業誰能測,憂國忠純不謾狂。一上蓬萊看云海,細氈歸去論虞唐。
晴雨釀春寒,見繁花樹樹,殘泥涂滿眼。登臨倦,江流幾灣?云山幾盤?天涯極目空腸斷,寄書難。無情征雁,飛不到滇南。
索句閉門花寂寞,傾杯疏雨夜情多。春寒入骨春如霧,枯淡中年倏已過。
芳湖荷芰滿,舊映洗妝樓。夜月迷遼后,秋風失御舟。管弦無盛事,花草有深愁。落盡行人淚,興亡總一丘。
我所思兮在九華,中華頂上為吾家。灑落中居控四維,如精中軍敵四邪。予將欲往亮非遠,湛然發軔齊山崖。
三年前記別君時,袖取奇香寄所思。我友尚存懷里字,故人猶是社中兒。花明上國看千樹,春滿家山老一枝。從此東林歸不得,縱歸多恐笑攢眉。
南山深鎖翠微宮,寺在山南十里東。祇怪朝來衫袖濕,不知身在翠微中。
競渡本來緣救溺,凌波初不為爭標。今人不解古人意,得勝歸來笑語囂。
李紳臺南還筑臺,陸羽泉西泉復開。泉邊偃息看水逝,臺上淹留待月來。一杯對客秋將盡,千古懷仙海欲回。漫恐歲寒霜雪至,超然堂下有紅梅。
日腳微明雨腳疏,誰將云夢賦相如。西南山好君知不,一見全勝讀異書。
蕓閣休論青史在,竹林應未覺途窮。中朝月旦誰知己,海內靈光獨數公。著述尚聞傳頌酒,衣冠何地復趨風。揮金自是升平樂,卻訝新亭事不同。
夕云映西山,蟋蟀吟桑梓。零露被百草,秋風吹桃李。君子懷苦心,感慨不能止。駕言遠行游,驅馬清河涘。寒暑更進退,金石有終始。光色俯仰間,英艷難久恃。
吳會多才子,君家并國工。高談傾稷下,獨步失江東。赤幟誰爭長,清尊未可同。傳來新麗句,累牘羨詞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