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和淵明貧士詩七首 其七
扁舟溯西江,忽抵梅花州。
二忠儼遺像,予愧非其儔。
肝膽照冰雪,要亦狷者流。
言直不砭時,掇禍貽親憂。
山禽似相盼,來往疑勸酬。
闃坐生萬感,矯首觀前修。
扁舟溯西江,忽抵梅花州。
二忠儼遺像,予愧非其儔。
肝膽照冰雪,要亦狷者流。
言直不砭時,掇禍貽親憂。
山禽似相盼,來往疑勸酬。
闃坐生萬感,矯首觀前修。
我駕著小船逆西江而上,忽然抵達了梅花州。這里有兩位忠臣莊嚴的遺像,我慚愧自己不能與他們相比。他們的肝膽像冰雪一樣高潔,大概屬于狷介之人。他們言語剛直卻不針砭時弊,結果招來災禍讓親人擔憂。山中的鳥兒似乎在望著我,來來往往好像在勸我、回應我。我靜靜地坐著感慨萬千,抬頭仰望前代的賢良。
溯:逆流而上。
二忠:指兩位忠臣,具體所指需結合創作背景確定。
儔:同類,伴侶。
狷者:指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的人。
砭:用石針刺穴治病,引申為批評。
掇禍:招禍。
闃坐:靜坐著。
矯首:抬頭。
前修:前代的賢人。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明確。從詩的內容推測,詩人可能在游歷途中經過梅花州,看到兩位忠臣的遺像,聯想到他們的事跡和遭遇,從而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或許存在一些忠義之士因正直敢言而遭受災禍的情況,引發詩人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忠臣的敬仰和對自身的反思。其特點是情感真摯,借景抒情與對比手法運用得當。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詩人對忠義精神的推崇和對社會現象的思考。
萬里來朝京國,留不去鳳城東。聽取朝朝經咒海波風。二百年來潛邸,常見爾故時宮。猶憶春前儺后鬼般雄。
已陳粢盛敷嚴祀,更奏笙鏞協雅聲。璇圖寶歷欣寧謐,晏俗淳風樂太平。
芝蘭生吾廬,一雨一增茜。本亦何預人,懷抱終眷眷。老傅時已迫,塵垢日須浣。永慚舊文書,展讀不終卷。讀書雖不惡,不讀亦自好。根牙就區別,花實隨時老。耘鋤不可無,雨露勿憂少。我釣不在魚,一竿寄洲島。宇宙非不寬,閉門自為阻。心知外塵惡,且忍閑居苦。跏趺默非睡,龕燈翳復吐。道士為我言,嬰兒出歌舞。身病要須閑,閑極自成趣。空虛雖近道,懶拙初非悟。偶將今生腳,還著古人屨。大小適相同,本來無別處。西湖雖不到,甘井竊馀涼。三伏罷飲酒,桂漿攜一觴。冠者五六人,起舞互低昂。人生有離合,此歡未易忘。
佛祖髑髏穿一串,宮漏沈沈密傳箭。人天機要發千鈞,云陣煇煇急飛電。個中人,看轉變,遇賤則貴貴則賤。得珠罔象兮至道綿綿,游刃亡牛兮赤心片片。
高秋寂寞逢佳節,盡室飄零愧苦顏。那有茱萸分客舍,偶隨貝葉落禪關。故園細雨黃花外,絕塞愁云落木間。多謝高情相慰藉,若為攜酒上青山。
虎頭門外浪如雷,來往舟航幾度摧。竭力勞心開鹿步,先生真抱濟世才。
野思浩難收。坐看漁舟度遠洲。蘆葦已雕荷已敗,風颼。桂子飄香八月頭。歸計這回酬。猶及家山一半秋。雖則家山元是客,浮休。有底歡娛有底愁。
休怪頻年司鑰,仙官長守仙宮。東風未肯到凡紅。先舞云韶彩鳳。都是一團和氣,故教上苑春濃。群仙拍手過江東。高唱紫芝新頌。
江漢朝宗入海長,嘗蒙起浪卷輕航。金牛西路經嶓冢,卻見微源此濫觴。
湯武始革命,應天而觀兵。不聞湯武師,累月攻一城。上有賊疆吏,下有賊諸生。相率為叛亂,蜩螗為沸羹。一朝遇摧折,將為石乞烹。
郊居寥落四無鄰,眼底誰堪過問津。白雪調高傳錦字,碧云天遠憶佳人。浪翻鯨鱷難移棹,壁冷牙弦懶拂塵。腸斷泊園好風月,離懷脈脈幾經春。
脫青袍。著芒屩。荊州天子挺應著。
三十重過好寫真,不愁朱漸奪精神。盡君七尺吳淞絹,畫取離騷一后身。
葵扇桃笙湘竹床,捲簾高臥汗如漿。何如赤鯉澄波冷,不及玄蟬密樹涼。
本是山林一陋蒙,何心馳騖利名中。只因尺檄來蓬戶,故策駑才入藻宮。既爾薰陶知厚德,又于歷練熟頹風。區區未飫高山仰,何事征蹄今已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