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七十二首 其四三
步行騎水牛,空手把鋤頭。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一理足,萬事周。
一塵起,大地收。
機先別有活路,開口不在舌頭。
步行騎水牛,空手把鋤頭。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一理足,萬事周。
一塵起,大地收。
機先別有活路,開口不在舌頭。
有人說自己走路卻好像騎著水牛,明明空手卻好似握著鋤頭。人在橋上走過,卻感覺是橋在流動而水靜止不流。只要掌握了一個根本的道理,所有的事情都能周全處理。一旦有一絲雜念生起,就如同大地被收歸虛無。在事情還未發生前就另有出路,表達見解也并非只靠舌頭。
偈頌:佛教中僧人唱誦的語句。
一理足:掌握一個根本的道理。
一塵起:一絲雜念生起。
機先:事情還未發生之前。
偈頌通常是佛教僧人表達對佛法感悟的語句。此偈頌創作背景應與佛教修行、禪理探討有關。當時佛教發展,僧人通過偈頌來交流、領悟佛法,作者可能在修行過程中有所感悟而創作此偈。
這首偈頌主旨是闡述禪理,其突出特點是用違背常理的表述引發思考。在佛教文學中,這類偈頌有助于修行者打破常規思維,領悟佛法真諦,有一定的宗教和文學價值。
一從洪井到處州,見說洪人總淚流。
本望圣朝令久任,若論明吏合封侯。
高才所至都無事,厚德于今可鎮浮。
故作此詩傳野史,不須銘記掩諸幽。
葉公有高義,常叩茅茨居。
不嫌杜微病,更附荊州書。
龔遂合馳傳,郭伋方駐車。
海人受公賜,約在秋風初。
遠村樵采皆歸舍,近澗人煙已上燈。
黍飯未炊催秣馬,蕨羹初熟喜逢僧。
獸爭食鬬牙磨血,鳥近泉棲羽刷冰。
若到紅塵人見問,不將水溜結為層。
煩公素葉詩,答我碧蘆柬。
我亦為長句,枕上不合眼。
兩城俄相通,一意如同撰。
用韻亦無殊,便可書之板。
野曠天寒氣象嘉,浮云濃淡日初斜。
澤中雨漲無鳴鶻,荷下波翻有怒蛙。
簫鼓殘聲來帝闕,漁樵歸徑見人家。
塵簪羞把黃花插,不耐飛蓬鬬鬢華。
好笑兩學官,果然作不了。
子去恐無船,我眠幸有草。
君看野田中,閑花亦不少。
昨日有人來,贈我吟詩藁。
歲改春將半,春寒雪又飛。
積陰殊未散,生氣一何微。
忽墜千尋險,偏增百仞巍。
密難沾暖席,冷易襲征衣。
憑仗凄風助,遲留煦景歸。
聚來難得勢,消去乃知幾。
眾喜勻萌潤,私憂氣候違。
方當乘太蔟,慎勿掩靈威。
尺地惟書異,豐年可免饑。
持言問真宰,天道是耶非。
玉門關靜邊烽息,回首金城趙充國。
繡帽霜須馬上吟,詩興如云滿秋色。
最好青門長樂坡,灞橋路上情更多。
繡嶺風煙新草木,潼關形勢舊山河。
洛陽城闕秋風緊,有詔疾驅催大尹。
兩瞳直是有精神,管取無寬亦無猛。
子處我為兄,我以子如弟。
何待去呼喚,自可來相視。
不敢苦留君,留君住數日。
待問六年事,但恐煩紙筆。
昨日從早起,等君到昏黑。
官暇無多事,春深偶一來。
溪隨芳榭轉,門入翠嵐開。
有得供吟筆,將閑付酒杯。
暫游殊草草,空趁夕陽回。
踏暑夏日長,履霜冬日短。
乞詩賁新堂,經年不辭緩。
虛室莓苔青,客衣塵土滿。
自矜非俗求,容色長衎衎。
盈篋寶珠璣,東歸春正暖。
靜照名已傳,主人宜亦反。
張子非不厚,涕泗中夜起。
蘭蕙雖已衰,松筠正堪佩。
君愛蘭與蕙,忘我筠與松。
君愛洛陽官,棄我淮上翁。
翁如揚大夫,其心甘賤貧。
不投天祿閣,卻反離騷文。
騷人雖已歿,萬古為忠魂。
欲知冤憤氣,但看蒼梧云。
冤情寄湘水,冤聲寄湘竹。
年年霜露時,夜夜秋聲哭。
關中日落時,但見山相接。
塞上閉城時,但聽吹蘆葉。
延州平安火過早,月出山頭照孤堡。
王家池上醉欲倒,銅缽聲中詩已了。
落筆揮成露布草,主人更索平戎表。
文章意氣入杳冥,金船插羽如飛鳥。
諸軍鼓吹高牙曉,大纛門開撲余燎。
壯士犀衣劍氣寒,客身依舊紅霞繞。
陸生待寄梅花枝,庾郎莫愛芙蓉好。
江南風物可醒酒,江山氣勢侵牛斗。大庾梅花入界香,南康瀑布從天吼。
此閑好共吳人樂,井蛟為害須除卻。觀風未到庾公樓,褰帷先上滕王閣。
仙籟鳴時獨鳳吟,劍池黑處雙龍躍。縣令寧無種秫翁,還似王弘就翁酌。
最是高賢徐穉墳,急赍酒脯祠溟漠。部吏爭迎使者車,野人夾道亦歡呼。
且得官司減鞭笞,若逢水旱放田租。關市如何從薄賦,設法通商為遠圖。
方今圣世雖無事,須修武備戒不虞。生民所恃在城邑,更嚴壁壘完其郛。
何況荊湖與二廣,溪洞盡是蠻所居。一日除書遣受降,便持斧鉞建油幢。
陣上風神應更偉,軍中才氣亦無雙。勢似疾雷從便道,揮兵直指富良江。
所幸生平世,甘于貧與疴。
被譽嗤杜簿,挾勇恥荊軻。
已恨逢君晚,無辭教我多。
野芹容一獻,更索采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