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杜少陵望岳一首
封禪七十二,萬古事未了。
兩儀一開辟,三觀幾昏曉。
自昔祖龍來,訖今歌鳳鳥。
吾嘗登東山,魯亦未可小。
封禪七十二,萬古事未了。
兩儀一開辟,三觀幾昏曉。
自昔祖龍來,訖今歌鳳鳥。
吾嘗登東山,魯亦未可小。
古代舉行封禪大典的有七十二位帝王,萬古以來這件事仍未了結。天地一開辟,日、月、星三光歷經了多少昏曉。自秦始皇以來,到如今仍有賢才被歌頌。我曾經登上東山,覺得魯國也不算小了。
封禪: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典。
兩儀:指天地。
三觀:指日、月、星三光。
祖龍:指秦始皇。
歌鳳鳥:典出《論語·微子》,這里可能指有賢才出現。
東山:在今山東蒙陰縣南?!睹献印けM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p>
由于缺乏具體信息,推測此詩創作可能受杜甫《望岳》影響。詩人可能在游覽山川或思考歷史時,有感于古代帝王封禪等歷史事件,結合自身經歷創作此詩,以表達對歷史和人生的感悟。
這首詩主旨在于抒發對歷史的感慨。其突出特點是用典豐富,意境宏大。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對歷史文化的思考和獨特的創作視角。
太歲茫茫,猶有歸時,我胡不歸。為桂枝關約,十年闕下,梅花夢想,半夜天涯。婪尾三杯,膠牙一標,節物依然心事非。長安市,只喧喧簫鼓,催老男兒。篝燈自理征衣。正歷亂愁腸千萬絲。想椒盤寂寞,空傳舊頌,桃符冷落,誰撰新詩。世事乾忙,人生寡遂,何限春風拋路歧。身安處,且開眉一笑,何以家為。
美食不如樓護,窮愁何似虞卿。如意手中敲碎,莫邪壁上聞聲。
方雨盈暮春,微和殷仲月。幽居適靜恬,滌此煩憂結。管葛非世才,鞅斯固時蹶。悲懷黎元慨,曷睹孤憤輟。愿協安期游,遠遂巢由別。防閑在立誠,肥遁滯所悅。永夕悵膏霖,崇朝坐輕?。韶光愈萍梗,榮艷第消歇。弱柳間啼鶯,叢芳薄鳴鴂。回溪急漲喧,夢草群芳孽。宴寂樂虛明,塵編或馀閱。蟻封競朝暮,狐啖紛起滅。千截一息存,沖衿皓冰雪。精廬分處約,念彼情內熱。終藉巖谷棲,捐軀付高潔。
相隨復自丹霞下,遍繞群巒入細看。絕壁過煙依石斷,洄溪透草積云寒。傍巖蒸黍呼樵客,倚樹烹泉避急湍。風景不當歸自得,晚江流照一峰乾。
西山南浦隔江流,又作新春第一游。舟趁微風斜渡水,輿穿宿霧漫經邱。此行更切真才望,何處還多麗景收。東向匡廬興無限,五峰青點白云頭。
夜深刀尺燭花殷,九月邊衣詔內頒。不合題詩落寒絮,宮愁傳遍玉門關。
放獵胡沙控紫弦,草深狐兔走祁連。秋空昨夜旄頭落,為卷旌旗破左賢。
漉酒能留客,柴桑意緒多。疏花明雨檻,高棟隱星河。檐雀窺尊喜,城鴉接翅過。不愁沾濕重,馀潤入煙蘿。
銀鉤初掛凍云收,寒影穿簾到敝裘。倚遍碧欄渾不寐,隔墻人唱古涼州。
情知愛去理難陳,語笑當時竟不真。夢里自歌醒自哭,年年孤臥未憐身。
定王米換長安土,北望長安日幾回。更有筑臺歸未得,憑高卻望定王臺。
久矣癡頑混世賢,五年官守愧皇天。極知瓦礫難酬世,敢謂駑駘可著鞭。孤立每憑公道出,菲才仍得圣恩憐。明朝笑抱春風去,沖破湖湘萬里煙。
為學須當及少年,莫言愚智盡由天。青春若不勤耕種,秋熟徒嗟有廢田。此去相從有半年,分攜恐在暮秋天。若能早夜思精進,他日生涯勝買田。
徂春易為感,復此棲孤寂。鶯啼遠林雨,悵望鄉園隔。客舍換衣晨,僧齋聽鐘夕。知君思正紛,雜英共如積。
五岳游難遍,歸來復閉關。祗因戀慈母,不忍住深山。草長多麋鹿,江清有白鷴。物情皆慕侶,吾亦倦知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