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皇帝挽詞五首 其二
享國昭陵似,龍飛四十春。
哀榮皆甲子,創守又庚申。
刑措成康治,風移堯舜仁。
瑤編再仁祖,萬葉道如新。
享國昭陵似,龍飛四十春。
哀榮皆甲子,創守又庚申。
刑措成康治,風移堯舜仁。
瑤編再仁祖,萬葉道如新。
皇帝在位時間如同昭陵唐太宗一樣長久,登基稱帝達四十年。他生前身后的哀榮都與特定的紀年相關,開創守成歷經了不同的年份。國家刑罰擱置不用,有著成康之治般的太平,風氣轉變,充滿堯舜那樣的仁德。史冊上他堪比宋仁宗,千秋萬代其治國之道都如新的一般。
享國:帝王在位的年數。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這里借指唐太宗在位時間長且有作為。
龍飛:比喻帝王即位。
哀榮:指死后辦得很隆重的喪事和生前受到的顯耀的榮寵。甲子:干支紀年中的一個循環,這里代指時間。
創守:開創與守成。庚申:干支紀年,代表特定年份。
刑措:亦作“刑錯”“刑厝”,指置刑法而不用。成康治:周成王、周康王統治期間,政局穩定,百姓和睦,史稱“成康之治”。
風移:風氣轉變。
瑤編:珍貴的史冊。仁祖:指宋仁宗,宋仁宗在位時政治清明、經濟繁榮。
萬葉:萬世,萬代。
此詩應是在皇帝去世后創作。皇帝在位四十年,期間國家治理有方,社會安定。詩人為表達對皇帝的哀思和對其功績的肯定而創作此挽詞。
這首挽詞主旨是贊頌大行皇帝在位時的功績和賢德。其突出特點是用典豐富,將皇帝與歷史上的賢君相提并論。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開創性影響,但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政治情況和人們對皇帝的評價。
雨晴云斂,煙花澹蕩,遙山凝碧。驅車問征路,賞春風南陌。 正雨后、梨花幽艷白。悔匆匆、過了寒食。歸家漸春暮,探酴醿消息。
攸兮而來,忽兮而回。 云馭杳邈,天門洞開。
翠柏紅蕉影亂。月上朱欄一半。風自碧空來,吹落歌珠一串。 不見。不見。人被繡簾遮斷。
晚霞紅。看山迷暮靄,煙暗孤松。動翩翩風袂,輕若驚鴻。心似鑒,鬢如云,弄清影,月明中。謾悲涼,歲冉冉,蕣華潛改衰容。 前事銷凝久,十年光景匆匆。念云軒一夢,回首春空。彩鳳遠,玉簫寒,夜悄悄,恨無窮。嘆黃塵久埋玉,斷腸揮淚東風。
紅實綴青枝,爛漫照前塢。 不及杏每時,林間有仙虎。
蓼岸風多橘柚香。江邊一望楚天長。片帆煙際閃孤光。 目送征鴻飛杳杳,思隨流水去茫茫。蘭紅波碧憶瀟湘。
心惟結遐想,孤坐黯無言。 誤聽滴花露,疑歸清夜魂。 也知伊豈在,終是我難諼。 短袖殘燈下,渾教污淚痕。
一振聲華入紫薇,三開秦鏡照春闈。龍門舊列金章貴, 鶯谷新遷碧落飛。恩感風雷宜變化,詩裁錦繡借光輝。 誰知散質多榮忝,鴛鷺清塵接布衣。
夕陽門巷荒城曲,清間早鳴秋樹。薄翦綃衣,涼生鬢影,獨飲天邊風露。朝朝暮暮。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尚有殘聲,驀然飛過別枝去。 齊宮往事謾省,行人猶與說,當時齊女。雨歇空山,月籠古柳,仿佛舊曾聽處。離情正苦。甚懶拂冰箋,倦拈琴譜。滿地霜紅,淺莎尋蛻羽。
山下霏微雨灑塵,門前嘹唳鶴迎人。 遂成一覺仙都夢,更訪遺蹤得隱真。
屈子生楚國,七雄知其材。介潔世不容,跡合藏蒿萊。 道廢固命也,瓢飲亦賢哉。何事葬江水,空使后人哀。 魏禮段干木,秦王乃止戈。小國有其人,大國奈之何。 賢哲信為美,兵甲豈云多。君子戰必勝,斯言聞孟軻。
腰間斧柯,觀棋曾朽,修月曾磨。不將連理枝梢銼,無缺鋼多。不饒過猿枝鶴窠,慣立盡石澗泥坡。還參破,名韁利鎖,云外放懷歌。
江天晚霞,舟橫野渡,網曬汀沙。一家老幼無牽掛,恣意喧嘩。新糯酒香橙 藕芽,錦鱗魚紫蟹紅蝦。杯盤罷,爭些醉煞,和月宿蘆花。 樵 腰間斧柯,觀棋曾朽,修月曾磨。不將連理枝梢銼,無缺鋼多。不饒過猿枝 鶴窠,慣立盡石澗泥坡。還參破,名韁利鎖,云外放懷歌。 耕 耕田看書,一川禾黍,四壁桑榆。莊家也有歡娛處,莫說其余。賽社處王留 宰豬,勸農回牛表牽驢,還家去,蓬窗睡足,一品待何如? 牧 閑中放牛,天連野草,水接平蕪。終朝飽玩江山秀,樂以忘憂。青箬笠西風 渡口,綠蓑衣暮雨滄州。黃昏后,長笛在手,吹破楚天秋。
風送梅花過小橋,飄飄。飄飄地亂舞瓊瑤,水面上流將去了。覷絕似落英無消耗,似那人水遠山遙,怎不焦?今日明朝,今日明朝,又不見他來到! 佳人,佳人多命薄!今遭,難逃。難逃他粉悴煙憔,直恁般魚沉雁杳!誰承望拆散了鸞鳳交,空教人夢斷魂勞。心癢難揉,心癢難揉。盼不得雞兒叫。
去來兮,東林春盡蕨芽肥。回頭那顧名和利,付與希夷。下長生不死棋,養 三寸元陽氣,落一覺渾淪睡。鶯花過眼,鷗鷺忘機。 去來兮,桃花流水鱖魚肥。山蔬野菜偏滋味,旋潑新醅。胡尋些東與西,拼 了個醒而醉,不管他天和地。盆干甕竭,方許逃席。 去來兮,生平志不尚輕肥。林泉疏散無拘系,茶藥琴棋。聽春深杜宇啼,瞻 天表玄鶴唳,看沙暖鴛鴦睡。有詩有酒,無是無非。 去來兮,楚天霜滿蟹初肥。黃花似得淵明意,開遍東籬,笑山翁醉似泥,喜 稚子詩能綴,愛仙果甜如蜜。煙蘿路繞,車馬聲稀。 題歌者楚云 楚云閑,任他孤雁叫蒼寒。去留舒卷無心慣,聚散之間。趁西風出遠山,隨 急水流深澗,為暮雨迷霄漢。陽臺事已,秦嶺飛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