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盧致遠祈雨喜應
四郊多少出云山,
六月如何得雨慳。
天意茫茫知不外,
秋成岌岌有無閑。
人非稼穡誰為命,
職在蛟龍可聽閑。
終藉精忱起靈蟄,
鶴驂帶得夜瓢還。
四郊多少出云山,
六月如何得雨慳。
天意茫茫知不外,
秋成岌岌有無閑。
人非稼穡誰為命,
職在蛟龍可聽閑。
終藉精忱起靈蟄,
鶴驂帶得夜瓢還。
四周郊野多少云霧繚繞的山巒,六月里為何降雨如此稀少?天意雖迷茫難測卻不離常理,秋糧收成危急能否有望?百姓若不依靠農耕何以為生,司雨的蛟龍豈敢懈?。孔罱K憑借誠心喚醒蟄伏的神靈,乘鶴歸來帶著夜雨普降。
慳(qiān):稀少,短缺
岌岌(jí jí):危急、危險的樣子
稼穡(jià sè):播種和收獲,泛指農業生產
靈蟄(zhé):蟄伏的神靈,此處指掌管降雨的神
鶴驂(cān):以鶴為坐騎,代指神仙的交通工具
夜瓢還:比喻夜間降下充沛的雨水
此詩為次韻和作,當是盧致遠先有祈雨詩,詩人依其韻腳回應。創作背景或為夏季干旱時,百姓盼雨心切,官府或民間行祈雨之禮,后降雨應驗,詩人以此詩記錄這一事件,反映對農事的關注。
全詩圍繞“祈雨喜應”展開,前寫旱情之迫,后述雨至之喜,緊扣民生與農事主題。通過自然與神話意象的結合,既展現旱情下的焦慮,又突出誠心祈雨的成效,情感真摯,體現詩人對百姓生計的關懷。
丹砂溪上人來,一篙春暖桃花色。蟹前鴂后,蘋香莼嫩,釣竿垂碧。酒被云鋪,詩襟霜浣,鬢絲雪滌。正蒲帆初掛,暮潮欲上,聽吹了、斜陽笛。
笑我荷衣待葺,泛澄波、雨蓑煙笠。鷗家盟素,漁鄉署券,已夸閑得。還怕相逢,月川沙渚,水云嫌窄。看星河,動也他年,天上有浮槎客。
城市休相問,閉門事事疏。向人求藥草,課仆種盆魚。補壁懸新畫,移床頓古書。閒庭剛灑掃,纖月到前除。
恰似閒荒院,松門閉寂寥。催齋常過午,聽雨每連朝。掃地延僧話,裁書謝客招。茆檐忻日出,向暖護蘭苗。
住處當官路,轉過門巷斜。借經來靜院,貸米向鄰家。病眼長親藥,衰脾尚癖茶。偶逢方外士,勸我煉黃芽。
病來慵約束,舒散快心靈??偷筋l題字,童關漸解經。小池過雨碧,砌草閉門青。為惜春朝去,移花插膽瓶。
鋪設閒供具,常時凈掃房。竹間安茗灶,花下置藜床。學演戲禽法,多傳卻老方。晝長無事事,小步繞巡廊。
天際行云紅一縷。無盡青山,江水悠悠去。更上層樓憑遠處。凄涼今古悲三楚。
心事多端誰共語。酒醒愁來,望望家何所。薄宦漂零成久旅。天涯卻羨鴻遵渚。
落日殘霞映綺疏,
群山橫翠壯規模。
登臨那更添風月,
喚作凌煙閣內圖。
明燈促坐話深宵,待我詩成擁翠翹。一事語郎須記取,不封侯去也魂銷。
前身慧絕女相如,好作狀臺記事珠。憐我賣文東海慣,待郎脫稿替郎書。
無頭恩怨最難消,有汝何曾慰寂寥。卻悔嫁郎多識字,幾回腹稿負良宵。
靈山后會尚茫茫
撒手人間此別長
入夢依然逢太白
招魂何處覓巫陽
一生跡斷鶯花海
數首詩傳翰墨場
石子岡頭篾釣落
這般結局最凄涼
秋雨颯沓凄五更,孤鐙無焰樹有聲。百年之憂一息集,虛室疑有鬼神入。
文章郁郁感我腸,世事冥冥幻轉睫。四海知君意氣大,湯生兀兀張生挫。
非愚自笑北宮窮,有懷欲救翳桑餓。我有破屋如盧仝,秋深四壁愁雨風。杜陵怊悵萬間廈,此愿恐付虛無中。
湯生家澬陽,澬陽之水橫披猖。張生來燕市,燕市米價亦騰起。無田可耕祿可養,白云高高悵南望。
君乎與我同寂寥,黑頭那得取卿相。西望翠微山,山中泉石何蕭間。我有夙約竟孤負,終夜漫漫坐愁嘆。
張生三日游未回,湯生咫尺亦不來。眼中之人生我哀,昨者珠玉今黃埃。吁嗟萬事乃如此,日月遷流枉悲唏。
明朝秋霽堪登高,安得痛飽中山醪。
寒云殢小溪,
樹樹鎖煙低。
二月春將半,
孤村鶯未啼。
花牽新水細,
山背夕陽迷。
莫恨湖光冷,
東風自不齊。
簾衣半掩湘妃竹。洞房今夜攤書讀。
懊惱畫屏人。銅壺清漏頻。
潛藏郎背面。作劇桃枝扇。
鸚鵡喚回頭。低鬟笑不休。
廿四奇中第幾峰
尋聲遠上翠芙蓉
誰能文字摹周籀
自有噌吰配石鐘
晴日作雷聞隱隱
斷厓過雨響淙淙
莫辭踏遍莓苔滑
殘碣摩挲到下舂
野景宜花看
秋芳近水多
溪流光不斷
千尺粉紅羅
靈關高縹緲,縹緲出曾城。其上盤紫云,倏忽牛馬形。交青不棲樹,浴彼清泠泓。唯有孤鸑鷟,銜命此山靈。迎風溯寥廓,杳杳西北征。羽毛中道折,六月霜霰零?;厥嘴`關云,淚下如懸纓。
江淹所治縣,粵王曾種樹。山人雨后來,空臺唯宿莽。故人出端平,子孫今不武。寥寥南峰寺,枯禪尚靈雨。猶記桐鄉祠,影前及僧語。
披衣皖城口,言就皖城坳。
辟世歸愚谷,移山到石巢。
鶴林松露滴,漁浦荻花交。
廡下聞清嘯,長謠賦樂郊。
古木空山秋思哀,
相逢佳節此登臺。
孤城晴旭虛窗入,
萬壑寒云隔座來。
短發帽從風際落,
疏籬花及斝邊開。
殷勤小隊還遲暮,
咫尺天涯賦懶裁。
雁低云遠,盼飛來、一鏡光沉銀匣。碎雨空階,濕滿庭黃雪。亂敲林葉。更攙入、暗蛩凄答。水調歌成,玉簫吹斷,艷悰猶說。
銅街夜涼泥滑。縱珊珊來也。愁沾羅襪。佳約拼虛,奈團圞時節。虬壺漏絕。便天上、新妝都歇。燭短還燒,香殘重炷,夢尋瑤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