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法石寺即事韻
近郊來往熟,馴犬向人迎。
半是吟將老,何時隠得成。
月明山景合,潮落海痕生。
歸路霜鐘外,微聞三數聲。
近郊來往熟,馴犬向人迎。
半是吟將老,何時隠得成。
月明山景合,潮落海痕生。
歸路霜鐘外,微聞三數聲。
我常來往于近郊,連那里的狗都很溫順地向著人迎來。大半輩子都在吟詩中漸入老年,什么時候才能實現隱居的愿望呢。明月朗照,與山景融為一體,潮水退去,海邊留下痕跡。在返回的路上,在霜鐘聲響之外,隱隱約約聽到幾聲鐘聲。
次:次韻,和詩的一種方式,依照所和詩中的韻及其用韻的先后次序寫詩。
馴犬:溫順的狗。
吟將老:在吟詩中漸漸老去。
隠:同“隱”,隱居。
海痕:海水退去后留下的痕跡。
霜鐘:指寒夜的鐘聲。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中可推測詩人常往來于近郊,在長期的吟詩生活中,產生了隱居的想法。當時社會環境或許較為平淡,詩人渴望在寧靜的自然中尋求精神寄托。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渴望隱居的心情。其突出特點是借景抒情,以自然之景烘托內心感受。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細膩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思考。
鄴里春深不耐看,襪羅塵暗落花冠。陳王早向江頭賦,解佩應無到五官。
秦始皇。何彊梁。開吾戶。據吾床。飲吾酒。唾吾漿。飧吾飯。以為糧。張吾弓。射東墻。前至沙丘當滅亡。
二水流初合,群灘石并攢。總成熟道往,不作畏途看。捩柁過回岸,輕橈下急湍。但諳三老法,利涉豈稱難。
飛云月底送周郎,心似月圓神似光。歸對廓翁同玩月,中天普照一無方。
西園啟鑰起芳塵,滿眼風光不屬春。樓閣人非空似舊,蹊山歲久卻成真。斷橋沒板橫斜艇,古木欹垣礙去輪。老去搜詩厭彫斲,晚風吹水白鱗鱗。
聽蟬剪葉迎秋燕。畫戟散、金鋪開遍。清風占住秦箏怨。樓上衙牌易晚。飛雨過、繡幕盡卷。借水沈、龍涎旋碾。金盆弄水停歌扇。涼在冰肌粉面。
新竹依舊徑,竹長徑益深。青春白晝永,愛爾君子心。
老矣黃門客,軍中昔苦辛。江山無半壁,市井有孤臣。海日生紅樹,天風起白蘋。相公家學在,詞賦亦經綸。
籬空從云補,階珊趁水過。問年猶未甚,記舊已無多。發長慵于剃,鞋穿喜更拖。朝來風日好,曝背向陽阿。
大好隨身五尺藜,臨行遺落石房西。青山久客不歸去,白發老僧憑借攜。憶昨破鞋乘月往,有時高笠與云齊。秋來勝事知多少,辜負堂前古木樨。
綠楊低斷岸。萬點花飛遠。斜日下風埃。蒼茫一代懷。春波如夢冷。孤舸浮初暝。不盡大江情。隨潮夜夜生。
邯鄲才人似花枝,嫁與遼東廝養兒。懶向樓中拈粉絮,解從馬上寄征衣。
公子威名動海濱,四年相與愧情親。忽聞黃鉞分全蜀,更祝彤庭列九賓。執手便驚成契闊,贈言還喜和陽春。政成但祝歸來早,別恨無端莫重陳。地兼梁益盛中權,自昔疇咨出萬全。定喜封章來活國,故煩伏軾去籌邊。軍民傳詔歡聲溢,婦女迎門巧笑妍。要答君恩與人望,可無清教逮初筵。
內家金像出蓬萊,千葉蓮花玉作臺。試向白毫光里看,圣人前世是如來。
章江寒夜泛舟初,岸曲沙平月色虛。兵氣未銷吳楚分,劍光猶射斗牛墟。明公偶國專封拜,使者交鄰奉簡書。為喜豐城知己在,別來懷抱定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