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古十首 其六
商君金徙木,趙高鹿為馬。
徒欲取民信,疑心隨解瓦。
罔民適自欺,何以刑天下。
四維已滅亡,命脈存已寡。
焚書火咸陽,斯言信非假。
商君金徙木,趙高鹿為馬。
徒欲取民信,疑心隨解瓦。
罔民適自欺,何以刑天下。
四維已滅亡,命脈存已寡。
焚書火咸陽,斯言信非假。
商鞅立木賞金來獲取民眾信任,趙高指鹿為馬顛倒黑白。他們只是想取得民眾信任,可內心的猜疑也隨之瓦解。欺騙百姓實際上是自欺欺人,這樣怎能用刑罰治理天下呢?禮義廉恥這四維已經滅亡,國家命脈留存的也不多了。秦始皇在咸陽焚燒書籍,這話確實不假。
商君金徙木:商鞅在秦國變法時,為樹立威信,在都城南門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宣布誰能把它搬到北門,就賞十金。人們都不信,后加到五十金,有一人照做,商鞅果然賞了他。商君,指商鞅。
趙高鹿為馬:趙高試圖謀朝篡位,為試驗朝廷中哪些大臣愿意順從他,便呈上一只鹿給秦二世,并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問在場的大臣,不敢違逆趙高的大臣紛紛附和說是馬。
解瓦:瓦解。
罔民:欺騙百姓。
四維:指禮、義、廉、恥。
此詩創作背景可能與詩人對歷史的反思有關。詩人看到歷史上統治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如商鞅雖用徙木立信之法推動變法,但也存在一些強制手段;趙高弄權,指鹿為馬,擾亂朝綱;秦始皇焚書坑儒,破壞文化傳承。這些事件引發詩人對國家治理、道德倫理的思考,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批判歷史上統治者欺騙百姓、破壞道德綱紀的行為。其突出特點是用典豐富,以史為鑒。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是特別著名,但反映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洞察。
南極星輝萊嶼動,北堂萱映海天明。百年花老秋風冷,千里云孤暮樹平。赤圃生煙回紫氣,青鸞傳詔下黃城。題詩增我斑裳恨,幾遍停思無限情。
九鎖神仙地,靈蹤隔世紛。仙翁能引客,天柱半侵云。翠雨時沾袂,玄惟自作群。秦橋遺螮蝀,漢土賴玄纁。丹在泉猶暖,山深地不分。煙霞藏石壁,洞府隱星文。燃竹窮幽討,穿林望夕曛。陳蘇留勝槩,葉鄧踵清芬。境靜山如洗,香柔草自薰。行嗤謝公屐,坐笑郢人斤。已似華陽洞,還通紫海垠。神游真浩汗,玄覽極氤氳。太華追韓愈,黃庭想右軍。林梢攢翡翠,地角聳麋麇。巖穴蛟龍秘,芝田鳳鳥耘。無人逢郭舉,有路識茅君。蛻骨繁青箬,浮根漾紫芹。宜霜秋樹老,搗藥夜禽聞。登陟勞何憚,招攜意□勤。終當餐石髓,蕭散得欣欣。
野雉異兮家雞,雉將雛兮棲棲。嫁劉季兮逐季飛,不逐季兮季狐疑。羽翼成兮兩口苦無違。
風流千古擅詞場,濯錦江頭正夕陽。花發小桃寒食夜,莫將魂夢惱元郎。
知其雄兮守其雌,知其白兮守其黑。知榮守辱兮,為道者損。損之又損兮,乃至無極。
夢營生壙傍先人,宅相惟求覓一真。山好難當風化力,數奇猶剩劫馀身。海鯤沖破桃花浪,遼鶴歸尋柳葉津。知是漆燈留待地,他年骨肉話前因。
黃梅雨晴桑重綠,南風楝花開蔌蔌。故人謁我此山隈,帶束烏犀帽輕縠。入門相顧如夢寐,名姓雖忘面仍熟。久之稍稍憶舊游,尚恐非真問童仆。遂昌先生客滿座,君時雄辯眾賓服。先生博學且敬君,況我才疏敢相逐。蘇臺一別已十載,世事飄如電經目。羨君游俠印屢懸,嗟我巢傾卵俱覆。去年謫官向河洛,手腳酸皸雙鬢禿。歸來親友半死生,不意逢君此江曲。摩挲老眼為君喜,更覺君顏美如玉。龍江花落乳燕飛,芙蓉葉大筍過竹。殺雞沽酒招我飲,爛醉頹然坦其腹。深情密意語未終,舟楫匆匆去何速。臨流索我題詩送,詩句難工羞再讀。廬山東來五老峰,大孤小孤青亂矗。著我茅茨一二間,悠然醉把東籬菊。
山徑蓁蕪漫剪除,澗阿方丈結茅初。屏圍翠巘云霄外,膏沭青松霧露馀。丹藥灶須添石煮,黃庭經為換鵝書。雨晴能枉登臨屐,同看前巖瀑布舒。
離離鴻雁群,渺渺水云國。白雪剡川藤,玄香牧溪跡。形真具生意,彷佛二百翼。四海兄弟情,于茲見敘秩。前鳴后如應,高下低復逆。隨陽足稻粱,直夜防機弋。水寒蘆葉黃,霜清葦花白。群游得所止,一氣同悅懌。哀哉《淮南謠》,布粟歌斗尺。東阿賦豆萁,才高終擯斥。觀圖適念此,翻為古人戚。今人猶古人,毋為后人惜。
虛亭無戶牖,三面是青山。林影斜暉外,泉聲夜雨寒。浮云時去住,獨鶴自知還。會得此中意,澹然心事閒。
才伸劫火光中問,便解隨他去復回。回到悔來坡下路,亂山依舊碧崔嵬。
妾家住橫塘,綠水映垂楊。五月南風起,荷花似藕香。
六幕西回斗轉車,鮮云點綴玉鉤斜。天孫已渡黃姑渚,阿母還來漢帝家。
江湖耆壯少年愁,近死疑狐正首丘。宇內無神遮怖鴿,灘頭惶恐遁閒鷗。芳菲節后章臺柳,落日霜前促織秋。仆本恨人將老至,口徒銜石復何求?浮蹤萬里三千劫,倦客孤魂大夢游。往世寧知結楊意,今生豈墮喘吳牛?凌云祗繞蓬窗底,流水慚洄筆海陬。涸鮒轍中遑說厄,羸夫胯下總論羞。避秦廿載懷冰雪,斫地亡魂哭自由。呵壁無天沈劍氣,風雷何事攪滄洲?陸沉猶有兒孫祭,星散唯難涕淚收。袖手尸居馀一念,成灰此骨未依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