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和雜書五首 八月九日
曉虹跨江一千尺,平浪東西入天碧。
游人初覺秋氣涼,衣不禁風薄羅窄。
漁家小艇方醉眠,艇里長魚三尺白。
彩欄北倚數流螢,似與流螢舊相識。
香脂揩盡暗成云,銀甲試弦初未直。
橋前流水聲潺潺,年華一去何時還。
重來若問桃花路,記取松亭月影間。
曉虹跨江一千尺,平浪東西入天碧。
游人初覺秋氣涼,衣不禁風薄羅窄。
漁家小艇方醉眠,艇里長魚三尺白。
彩欄北倚數流螢,似與流螢舊相識。
香脂揩盡暗成云,銀甲試弦初未直。
橋前流水聲潺潺,年華一去何時還。
重來若問桃花路,記取松亭月影間。
清晨彩虹橫跨江面足有千尺,平靜的波浪東西流淌融入天際的碧色。游人剛開始感覺到秋氣帶來的涼意,單薄的羅衣禁不住秋風顯得窄小。漁家小艇上的人正沉醉酣眠,艇里有三尺長的白色大魚。我倚著北面的彩欄數著飛舞的流螢,好像和流螢是舊相識。香脂擦盡后暗暗聚成云霧,試著用銀甲撥弦音調卻還不準。橋前流水潺潺作響,美好的年華一去何時才能回來。如果下次再來詢問通往桃花源的路,要記著是在松亭的月影之間。
曉虹:清晨的彩虹。
禁:經受。
銀甲:銀制的假指甲,彈弦樂器時用。
潺潺:形容水流聲。
桃花路:化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通往桃花源的路,寓意美好的去處。
《至和雜書五首》創作于至和年間。至和是宋仁宗趙禎的年號。此詩具體創作背景不詳,但結合詩中內容,可能是詩人在八月九日外出游玩,看到秋景,有感于時光流逝而作。
這首詩主旨是借秋景抒發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其特點是景中含情,語言清新。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細膩的情感和出色的寫景能力。
有懷冉水柳司馬,更憶浯溪元道州。仕宦兩公俱落莫,斯文千古共傳流。
山青云白斗爭高,石路縈紆接野橋。幾個長松高出屋,門前楊柳未成條。
自笑孤蹤霜葉輕,宦游何幸并耆英。合符先后分江郡,接武差池綴月卿。愛我從來兩膠漆,與公別是一親情。老身無用難提挈,尚有兒曹累使令。
十月三日天地昏,將軍扼賊死轅門。火飛華岳三關破,血浸秦川萬馬奔。望越伍胥方抉目,戰箕先軫不歸元。北風吹盡英雄淚,倚劍悲歌一愴魂。
滿目幽花蔽綠蘿,空馀雪鬢影清波。祇憐孟帽因風落,長使陶樽負菊多。千澗甫從潯水合,重陽已向客舟過。未知此日東流意,今古浮沉事若何。
林外應疑無路入,道傍惟見有僧迎。行行漸覺招提近,隔崦時聞吠犬聲。
只合西風逐我真,欲燃心骨做星辰。乞無三萬長天碧,獨此蕭然太息人。
聞說離山久,生緣遍外方。三衣長掛體,一缽不持糧。禪處松將偃,歸時草正芳。殘書看未了,擬借最高房。
誠能格異類,信可孚豚魚。昭然布方冊,斯理不我誣。宏農虎東渡,潮陽鱷南驅。潁川鳳來集,騶邑蝗不飛。斯民實人類,而豈物不如。頑貪信可變,愧無韓鄧俱。
李官新許著緋袍,仗節東行命豈叨。共月吟盟頻歲冷,長沙歸軸幾時膏。萬言書在還思賈,五字詩成好和陶。南北江山歸眺覽,周南太史愧如匏。
依陰發泉壑,開陽盛云雷。揮珠即橫厲,弭枻暫徘徊。神媼膏云落,天孫瀵雨開。唯王資轉輸,畫地此縈回。涓涓連衛潞,灑灑注河淮。高牂刺云日,橫籌傲山崖。鮮冰敵陽至,神木斬陰來。浮吹徹終夜,飛艦常千枚。珠粒山東泉,藿肉江南財。當知禹貽厥,宜歌帝念哉。
春風蜀棧青山盡,曉日秦川綠樹平。
曾此觀風慣土風,老榕能識舊花驄。如何又踏秦淮月,不待炎州荔子紅。耆碩堂堂集柏端,定應問俗及閩山。為言部使無功狀,減卻吟詩一半間。
西庵談道頓忘眠,今日相逢亦偶然。欲問瞿曇端的處,燈籠露柱卻能傳。
一夢神游紫府天,覺來身寄驛亭眠。何須悵望吹簫女,獨跨青鸞入翠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