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僧隠居
卜居就窮崖,幾席凈如泛。
三池更幽絕,澄澈皆可鑒。
深處有蟠蛟,游子不敢瞰。
獨向月明時,臨流學清梵。
卜居就窮崖,幾席凈如泛。
三池更幽絕,澄澈皆可鑒。
深處有蟠蛟,游子不敢瞰。
獨向月明時,臨流學清梵。
僧人選擇在陡峭的山崖邊居住,桌椅潔凈得如同漂浮在水上。三處池塘格外清幽絕美,池水清澈都能當作鏡子。池塘深處有蟠伏的蛟龍,游人不敢俯瞰。僧人獨自在明月照耀時,面對溪流誦讀佛經。
卜居:選擇居住的地方。就:靠近。窮崖:陡峭的山崖。
幾席:桌椅。凈如泛:潔凈得好像漂浮著。
鑒:鏡子,這里作動詞,照。
蟠蛟:蟠伏的蛟龍。
瞰:俯瞰,往下看。
清梵:指誦經的聲音。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可能是詩人在游覽天目山時,看到僧人隱居的生活,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或許存在著人們對寧靜、遠離塵世生活的向往,僧人選擇在這樣清幽之地隱居修行也是一種常見現象。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天目山僧人的隱居生活。其突出特點是環境描寫生動,營造出獨特意境。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太著名,但生動展現了古代僧人隱居的生活狀態和精神追求。
楊柳青,藤蘿紫。未漾明眸兩秋水。便是芳菲著一園,哪朵花堪駐心底。
還辭束帶累,偶涉尋真路。松吹度鈞天,篆煙生細霧。翩翩塵外侶,杳杳云中步。儒道雖異途,同歸在清素。
廟當壺口出,名以墨胎垂。大老真惟汝,讎民更有誰。鹿銜甘草過,人與夕陽隨。勺水殷勤薦,風流慕不衰。
千里還乘別駕車,花封剛足百年書。月離水郭千家暝,春渡巴江萬錦舒。水雪每形歌詠里,功名分付笑談馀。丹青勝欲留公影,只恐風流畫不如。
三千世界眼前塵,百八菩提手上輪。去伴文殊采靈藥,世間那得有閒人。
香灺猶馀去歲煙,五更斗柄已回天。來從天外春何早,俵向人間老不偏。莫問流光似流水,且從今日數今年。東風五十七年夢,夢覺還驚雪滿顛。
一派煙霞出墨池,人言君作不聲詩。云林別字名迂叟,摩詰前身是畫師。
倏忽市朝變,蒼茫人事非。避讒應采葛,忘情遂食薇。懷愁正搖落,中心愴有違。獨憐生意盡,空驚槐樹衰。
歸心已動不容留,多謝君恩許退休。雖喜溪山歸似舊,卻驚歲月去如流。門前已是開三徑,湖上何妨具一舟。莫道此時無伴侶,得公足可共遨游。欲紹家聲每自鞭,肯同流俗飲貪泉。已將止足安心地,更把吟哦樂性天。笑日桃花將獻媚,先春梅蕊欲爭妍。人生會合真難遇,幸有杯觴且共傳。
片帆千里下無諸,僻地淹留忽月馀。花縣對憐潘令鬢,錦囊潛帶鄴侯書。一庭蘭玉渾相似,十日壺觴迥不如。快睹鳳毛長五色,何年天上送吹噓。
谷粟茍充腹,膏粱非我謀。禦寒有布褐,奚用襲狐裘。顏生在陋巷,簞食樂忘憂。原思處蓬蒿,結駟匪所求。吁嗟去古遠,此道良悠悠。之子秉夙尚,潔躬企前脩。力耕畎畝間,行素屏紛尤。濁酒盈春缸,時稼登寒疇。營計有恒產,奉親足甘柔。長年逢馀暇,既唱還復酬。內省多自得,外觀悉云浮。人生游寰宇,百歲非千秋。咄彼利名子,蚩蚩何止休。
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萬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熱。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結。田水沸如湯,背汗濕如潑。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白雪家家拆蠶箔,清風行行入秧苗。半開猶蕊花情遠,久雨初晴禽語驕。
辛苦遭逢廿載兵,雙眸凝淚望神京。明朝又是清明節,麥飯誰供十五陵。
輕榕小舫受涼飔,正及東山行樂時。楊柳腰新宮傅宅,芙蓉客滿衛軍池。朱顏不待餐云母,白苧親調付雪兒。歡劇翻追少年事,射陽帆底對彈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