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韻酬葛秋巖陶體四首 其二
大化無端倪,至道絕馮仗。
委身于一靜,足以去群妄。
死生亦寄耳,遐齡豈吾望。
伯倫稱達人,胡為未忘葬。
大化無端倪,至道絕馮仗。
委身于一靜,足以去群妄。
死生亦寄耳,遐齡豈吾望。
伯倫稱達人,胡為未忘葬。
大自然變化沒有頭緒,至高的道理無法依靠。讓身心歸于寧靜,足以去除各種虛妄。生死不過是寄托罷了,長壽哪里是我所期望的。劉伶號稱曠達之人,為何還不忘安排自己的葬禮。
大化:指大自然的變化。端倪:頭緒,跡象。
至道:最高的道理。馮仗:依靠。馮,通“憑”。
委身:托身,置身。
群妄:各種虛妄。
寄:寄托。
遐齡:高齡,長壽。
伯倫:劉伶,字伯倫,西晉“竹林七賢”之一,以曠達著稱。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當時社會可能存在追求功名利祿、貪圖長壽等風氣,詩人或許受道家思想影響,通過此詩表達自己看淡生死、追求內心寧靜的心境。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生死的超脫態度和追求內心寧靜。特點是說理清晰,用典恰當。在文學史上體現了詩人對傳統道家思想的繼承與表達。
荷塘生微風,暑氣晚來退。是中頗幽趣,翡翠棲成對。
廿年夢斷淮西路。重來冷篁凋處。曲徑蛄啼,平皋鶴怨,天上澹無塵慮。吳云倦羽。奈折了哀弦,秋聲如訴。隕籜蕭蕭,夜闌不是剪鐙語。當時酒人墜雨。怕重招楚魄,難理羈緒。月暗銀床,霜凄玉笥,江草江花何許。披圖更苦。算斷碧空簾,中仙曾晤。一研詒將,有瑯邪勝侶。
雨膩煙霏曉夢酣,東風扶醉倚危欄。游人遙隔雕墻外,桃李成林欲認難。
石上荊茅坐可班,也知仙境勝人寰。風開橡栗寒初落,月款柴扉夜不關。老去漸驚容鬢變,秋來長愛水云閒。憑君緩飲西華酒,不放聯歌踏月還。
少陵時時醉里,子山日日愁邊。白發新來滿鏡,故人萬一能憐。
嗟此舉時。逢至道。肖形咸自持。賦命無傷夭。行氣進皇輿。游龍服帝皂。圣主寧區宇。乾坤永相保。
胡床一默,智游理窟。偏正往來,離微出沒。上下混成也二儀之根,去來平等也三世之則。有時隨應諸塵,不可說似一物。修證不無,污染不得。震之東,兌之西,離之南,坎之北。青州布衫,鎮州蘿卜。當家行眼里有筋,本色漢舌頭無骨。
建業余杭古帝丘,六朝南渡盡風流。白公妓可如安石,蘇小湖應并莫愁。戎馬南來皆故國,江山北望總神州。行都宮闕荒煙里,禾黍叢殘似石頭。
靜夜往來絕,垂虹跨秋水。兩岸綠楊中,人家明月里。
六萬馀言七軸裝,無邊妙義內含藏。溢心甘露時時潤,灌頂醍醐滴滴涼。白玉齒邊流舍利,紅蓮舌上放毫光。假饒造罪如山岳,只消妙法兩三行。
盜伯窺財物,其心不慮他。取時唯恐少,敗后只嫌多。盜伯窺財物,其心只慮添。安得取時貪,卻似敗時嫌。
涇水東流去,文峰挽欲旋。憑茲鋒穎上,直逼斗牛邊。近挹瀛臺秀,遙分雁塔煙。相期后來者,品望續前賢。
一叢隔水白,點破青林煙。渾疑雪壓枝,卻訝孳乳天。
閒來聊洗耳,不必潁川水。靜聽天籟鳴,可悟無聲始。
何年杖錫此徘徊,天上真官為我來。芝圃鶴歸香火冷,石基空鎖舊莓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