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過惠泉
何事笑癡兒,看山秋正宜。
三年三到寺,一度一題詩。
蝸篆避書壁,松釵落硯池。
夜寒砧杵動,歸思鬢先知。
何事笑癡兒,看山秋正宜。
三年三到寺,一度一題詩。
蝸篆避書壁,松釵落硯池。
夜寒砧杵動,歸思鬢先知。
為何要嘲笑那癡迷于山水的人呢,秋天正適合觀賞山色。三年里三次來到這座寺廟,每來一次就題一首詩。蝸牛爬行的痕跡避開了題詩的墻壁,松針掉落進了硯池。夜晚寒冷,傳來搗衣的聲音,思鄉之情先從兩鬢的白發體現出來。
癡兒:癡迷于某事的人,這里指作者自己。
蝸篆:蝸牛爬行留下的痕跡,形狀像篆文。
松釵:松針。
砧杵:搗衣用具,這里指搗衣聲。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詩人多次游覽惠泉寺,在秋夜重游時,面對熟悉的寺廟和秋景,結合自身經歷,有感而發創作此詩。可能當時詩人遠離家鄉,在這秋夜聽到搗衣聲,思鄉之情涌上心頭。
這首詩主旨是借重游惠泉寺的所見所聞,抒發對山水的喜愛和思鄉之情。其特點是情景交融,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畫面和情感。在文學上展現了詩人細膩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感悟。
自從仞得無邊界,宇宙方知狹陋生。時節短于羊胛熟,廣輪才似一牛鳴。
論學疑植黨,著書或謗誹。陸宣校醫方,程子卻講藝。匪惟保厥身,正以善養氣。痛趙尚箋騷,蒙偽乃注契。紫陽心更苦,矧復傷五季。人倫茍不絕,天意必有寄。方冬木盡脫,生機蓋下被。亂世重吾儒,義長在天地。哀哉二劉子,凍餒死無畏。群盜已蜂起,谷食日踴貴。妻子相去遠,教授廢陳肄。刑不威小人,禮不正在位。虛有建學名,而無弘道計。方領矩步倫,展轉溝壑斃。后進失師承,攘寇入不義。傷哉魏玄成,著論為流涕。王畿制既紊,大都乃偶國。鄉遂變軌里,都鄙亂阡陌。均人失所掌,平土惡可得。元魏詔均田,自上之指給。男婦逮奴婢,田受各有級。擾民恩不周,制地已無術。元稹畫作圖,周主所嘆惜。吏民詔先習,一歲行不及。視魏倘設施,五十或笑百。宣和乃置局,投牒任誣白。私田指天荒,主者反租役。魯山闔縣田,盡括不留隙。奪良以入公,奪公復有賊。均地不可行,均稅濟其塞。郭咨孫琳方,救敝出末策。美名固可慕,實施竟何益。天下方騷然,廢書三太息。
常苦沙崩損藥欄,也從江檻落風湍。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生理祗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
百日慈明位上臺,三朝何害歷三臺。伯喈隨逐金華蓋,也為諸公袞袞來。
深巷停車緩。乍歸拂、緇衣塵案。手插瓶花,正玉蕊舒遲,錦幃遮淺。漸近中秋殘暑在,更試捉、輕羅小扇。透窗紗、一片蟲聲,未知近遠。纖云晚來卷。任安排簟席,湘紋初展。傍綠梧深竹,舉杯自勸。偷得閒身非易事,待重把、流光細檢。喜明朝、瓜果筵陳,桂華又滿。
山河大地因誰有,聞見覺知非我親。不掛一絲全體露,真成本分住山人。
昨來祗對漢諸侯,勝事消磨不自由。裂地鼓鼙軍□急,連天烽火陣云秋。砍毛淬劍雖無數,歃血為盟不到頭。誰為今朝奉明主,使君司戶在隋州。
往事凄涼欲斷魂。愁痕漸與草痕勻。可堪消遣奈何春。飛燕雙雙能語客,落花點點正撩人。香車惆悵是前塵。欲寫離愁一萬重。可堪流水自西東。三更疏雨五更風。未辦白頭終有約,即拋紅豆更何從。浮生蹤跡似飄萍。
錦官城西生事微,烏皮幾在還思歸。昔去為憂亂兵入,今來已恐鄰人非。側身天地更懷古,回首風塵甘息機。共說總戎云鳥陣,不妨游子芰荷衣。
無正文。
木人睡足理精神,大地山河勿一塵。不是解談無口論,由來不及世間人。
只報精兵過大河,東西南北殺人多。可憐白日渾如此,來似蝗蟲爭奈何。天意豈應容版亂,人心都改太凋訛。不勝惆悵還惆悵,一曲東風月胯歌。
罷熏香,慵傅粉。睡起又添新困。斜漢沒,曉煙橫。歸鴻三兩聲。愁無際,夢千里。江上早生秋意。風動屋,浪催舟。莫登江上樓。
壯哉文殊臺,俯瞰落星灣。雙劍倚天外,一柱切云端。未窮黃石巖,但逢赤眼禪。
使君高義驅今古,寥落三年坐劍州。但見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廣未封侯。路經滟滪雙蓬鬢,天入滄浪一釣舟。戎馬相逢更何日,春風回首仲宣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