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接待寺
梵境忽巍峩,門前對市河。
有心弘誓愿,于此接經過。
郭近人聲雜,簷高雨氣多。
規摹逾百載,猶說喻彌陀。
梵境忽巍峩,門前對市河。
有心弘誓愿,于此接經過。
郭近人聲雜,簷高雨氣多。
規摹逾百載,猶說喻彌陀。
忽然來到巍峨的佛國之境,寺廟門前正對著市井河流。寺僧心懷宏大的誓愿,在此接待過往行人。靠近城郭人聲嘈雜,屋檐高聳雨氣彌漫。寺廟規模已逾百年,人們還在傳頌著彌陀的故事。
梵境:指佛教的境界,這里指接待寺。
弘誓愿:宏大的誓愿,多指佛教修行者的發愿。
規摹:規模。
喻彌陀:傳頌彌陀(阿彌陀佛)的事跡或教義。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推測,詩人可能在游歷途中投宿接待寺。當時寺廟已歷經百年,周邊靠近城郭,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詩人或許是被寺廟的莊嚴和寺僧的弘愿所觸動,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描繪接待寺的環境和歷史,突出其弘法的意義。特點是將寺廟的神圣與世俗生活相融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為研究古代寺廟文化和當時的社會生活提供了一定的資料。
一眼空山空復空,欹蘆倒荻雨和風。卻緣小隊旌旗過,教得青楓學著紅。
水長西湖一尺過,湖頭狂客奈愁何。鯉魚吹浪楊花落,聽得櫓聲歸思多。
山中多白云,天上多清風。清風解炎熱,白云自西東。江頭坐看云起處,一片從龍上天去。化為甘雨潤枯苗,不作繁陰宿高樹。清風泠泠吹我衣,還送白云天上飛。天香不斷瑤草碧,何處玉笙騎鶴歸。
京城西北地多幽,依約江南九月秋。湖岸草枯霜欲下,野田水落稻初收。鄉心無奈還隨雁,機事相纏獨愧鷗。猶喜簿書今頗靜,追隨官長賦清游。
鉅海截上國,危星轉清旻。去來抵二極,俯仰適周晨。往鶻無遺影,潛魚有縱鱗。勁風山葉碎,濃露草根勻。卓彼趙李輩,郁為唐宋臣。忤恩非棄置,知命有高屯。妙句鏗金石,荒臺蔓蒸薪。憑高重回首,懷古獨傷神。記別玉堂夜,來尋丹灶春。常恐學仙侶,亦猶辟世民。蓬萊雖異塢,即此是通津。
三度科名藹縉紳,老來八十際昌辰。祼將自許從周祀,羽翼終煩列漢臣。淮海傳經應有子,云南作志屬何人。英魂不返華亭鶴,愁絕天涯淚濕巾。
武英殿里朝天日,曾見曹公奏放還。老鶴有心歸海國,白云無意戀鄉山。九重城外征車遠,一曲湖邊釣艇閒。為報僧繇休閣筆,興來貌取道林顏。
經霜著雨玉枝疏,除卻宣城總不如。久入神農為藥品,曾從孔子見苞苴。味涵玉液酸仍澀,囊蹙金砂實不虛。深感故人相贈與,此情何以報瓊琚。
漸老偏諳世上情,已知吾事獨難行。脫身負米將求志,勠力求田豈為名。高論頗隨衰俗廢,壯懷難值故人傾。相逢始覺寬愁病,搔首還添白發生。
丹崖紅樹故依然,錦纜曾牽上水船。丁令重歸人隔世,麻姑三見海成田。靈桃開后春無主,雪浪淘殘石尚堅。記得倚篷癡絕語,愿花長好月長圓。
三江口頭日欲晡,三江女兒自當壚。今朝南浦送郎去,望斷東風檣上烏。檣頭五兩逐風輕,聽得吳歌慘別情。一片劉家河上月,照郎直到定遼城。
相招日日晨兼夜,二三子共二三年。在在可斟可長醉,家家有榻為吾懸。
因愁問濁醪,趁醉向云濤。尋路方知險,登峰不覺高。立泉寒月闋,飛鳥下亭皋。筇杖空居處,天光洗客袍。
鳴陽老鳳歸丹穴,散出五雛千仞翔。驚世音聲諧九奏,麗天文采翊重光。薛家昆弟終難并,竇氏諸郎足可方。世德不衰名益振,堯庭行見進禎祥。
機云佳兄弟,胸中幾石渠。萬事資不理,三篋補有馀。它時策高勛,已復得異書。安用結飛樓,傍架時卷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