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三十六首 其一○七
不思善,不思惡。
孤迥迥,活鱍鱍。
不用追尋,不勞捉摸,只貴諸人知著落。
知著落,楊岐馿子三只腳。
不思善,不思惡。
孤迥迥,活鱍鱍。
不用追尋,不勞捉摸,只貴諸人知著落。
知著落,楊岐馿子三只腳。
不去想善,也不去想惡。孤獨而又超脫,活潑而有生機。不用去追尋,也不必去捉摸,只重要的是大家要知道自己的歸宿。知道了歸宿,就如同楊岐的驢子有三只腳(一種禪機妙喻)。
孤迥迥:形容孤獨、超脫的樣子。
活鱍鱍:活潑、鮮活的樣子。
著落:歸宿、著落。
楊岐馿子三只腳:楊岐是禪宗流派楊岐派,此為禪門機鋒話語,具體含義需結合禪理理解。
偈頌是禪宗常用的表達禪理的形式。此偈頌創(chuàng)作于禪宗發(fā)展時期,當時禪宗注重通過簡潔話語和獨特機鋒來傳達深奧的禪理,引導修行者開悟。作者可能是在教導弟子或信眾擺脫世俗觀念的束縛,去體悟內心的本真。
這首偈頌主旨是宣揚禪理,讓人擺脫善惡二元對立的思維,找到內心歸宿。其突出特點是語言簡潔卻禪意深厚,在禪宗文學中體現(xiàn)了以機鋒話語啟迪智慧的風格,對禪宗思想的傳播有一定作用。
天闕新恩五月優(yōu),地曹清望十年收。騏驎不受奚官鎖,梁棟元須匠氏求。巫峽暮云通遠夢,蜀江秋浪愜豪游。錦官城外祠堂下,應采蘋花薦武侯。
煩抱忽如遺,僧境得清勝。花發(fā)巖洞幽,云生窗戶冷。來驂樹陰直,歸棹川光暝。遺思山蒼蒼,半空聞夕磬。
望中孤鳥入消沉,云帶離愁結暮陰。萬國山河有燕趙,百年風氣尚遼金。物華暗與秋容老,杯酒不隨人意深。無限霜松動嚴壑,天教搖落助清吟。
奕世名王策駿功,遠分茅土鎮(zhèn)遼東。玉符金印傳孫子,鐵券丹書誓始終。滄海斷霞通虎帳,黑河飛雪暗雕弓。莫忘圣武艱難日,四杰從容陟降同。
鈞天按樂樂蓬瀛,手把芙蓉朝太清。一曲《霓裳羽衣舞》,仙家只數(shù)董雙成。
周郎南州俊,毛骨特英拔。結發(fā)翰墨場,聲光先逸發(fā)。上書論國事,人危泰山壓。居然竄南陬,風埃到須發(fā)。平生拙生事,寒饑坐曠達。相逢湘水湄,清甚等苕霅。書近庾西臺,詩如王右轄。解尋磨衲禪,仍領凌波襪。春露試晴窗,舌頰增脫活。澆公剛直胸,搜攪醫(yī)國法。氣當宿玉堂,絲絇八磚踏。當分買山錢,放□痛一掐。
目山第一座,江陰道人明。披秀五年住,眾中稱老成。龍門吹毛子,甌峰空故人。昨聞開定山,問之乃其兄。投機雷雨解,操行冰霜清。一點皮下血,大千塵中經(jīng)。以公好兄弟,增我朋友情。新年拄杖頭,依舊吳山青。譚間煩引及,衰病老空生。
前日瀛洲侶,同來白下居。真能忘爾汝,時復到階除。魚筍供常宴,朱鉛校古書。南都官況僻,暫免聽朝車。
萬類困陵暴,腕底挾風霜。乾坤多少奇境,巨刃倩誰揚。看寫胸中丘壑,何必荊關董巨,別樣顯光芒。堪笑輿臺輩,寧解陣堂堂。起衰力,資融會,得恢張。江山故國如畫,輝映有殘陽。幾許朱闌碧瓦,帶以白云黃葉,何似在仙鄉(xiāng)。攝取入油素,未用感滄桑。
空床展轉對孤檠,寒漏年長更雨聲。如此乾坤閒歲月,明朝華發(fā)滿頭生。
故人當夜至,倒屣出相迎。坐久詩情發(fā),霜寒酒力輕。殘更聽漸促,微月欲西傾。分手柴門寂,惟聞天籟聲。
城南芳草路東西,野寺春杯惜解攜。官小暫淹名下士,才高曾賦御前題。手翻案牘仍兼易,句寫山川直到齊。舊館為誰重下榻,待君他日聽朝雞。
福胎當日起燕然,始信興亡不屬天。謀國自知無秘計,何時歸把牧羊鞭。
出郊為訪志公林,塔影還從靜室臨。象外滌襟泉有德,階前鼓掌地成音。忽聞鳥韻驚迷性,漫倚松濤試定心。幽寂偏宜騶從去,獨留明月伴謳吟。
螢火依微穿廣庭,鐘聲杳藹度層城。殊方客子三更語,南國佳人萬里情。夜雨樓中聞雁別,秋風江上看潮生。兩都詞賦流傳美,不似湘潭吊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