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高計使柱史謝庾使刑郎登梅仙山丹青閣 其二
節迎吹帽約郊行,衣裌登危露未零。
一笑向時分皂白,相逢今日共丹青。
清姿照世郎官宿,勁操擎天柱史星。
自有此山無此客,來同老守醉還醒。
節迎吹帽約郊行,衣裌登危露未零。
一笑向時分皂白,相逢今日共丹青。
清姿照世郎官宿,勁操擎天柱史星。
自有此山無此客,來同老守醉還醒。
在佳節應著登高吹帽的習俗相約去郊外出行,穿著夾衣登上高處,露水還未降下。當時一笑便分清是非,今日相逢一同在這如畫的景致中。清朗的姿態照耀世間,你如郎官星宿般出眾,剛勁的操守如同擎天柱,好似柱史之星。這座山自有以來就沒迎來過這般人物,今日與你們這些客人同醉同醒。
節:指節日,可能是重陽節等有登高習俗的節日。
吹帽:用孟嘉落帽典故,形容文人雅士的瀟灑曠達。
衣裌:穿著夾衣。
登危:登上高處。
皂白:黑白,比喻是非。
丹青:原指繪畫,這里指如畫的景色。
郎官宿:郎官是官名,宿指星宿,郎官宿表示郎官如星宿般出眾。
柱史星:柱史也是官名,柱史星同樣表示柱史如星宿般閃耀。
老守:作者自指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題可知是陪高計使、謝庾使等官員登梅仙山丹青閣時所作。當時可能正值節日,詩人與官員們一同出游,在登高過程中吟詩抒懷。
這首詩主旨是記錄與官員友人登高的經歷,贊美友人的風采與操守。其特點是用典自然,語言優美。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展現了當時文人的社交活動和詩歌創作風貌。
雪下陽關路,人稀隴戍頭。封狐猶未剪,邊將豈無羞。白草三冬色,黃云萬里愁。因思李都尉,畢竟不封侯。
漁海窮潏泬,獵山歷?岈。生人胡多勞,養此六六牙。圣哲著禮經,細不遺蟻蛙。食黿不染指,因以傾厥家。末俗貴珍異,載籍紛喧嘩。美哉爾石蛤,奚免網與叉。黃鵠終見炙,安可矜高遐。修脛雪長荇,腴中剖團瓜。烹以實下豆,亦慰賓筵嘉。南荒盛蟲族,大者蛇與蟆。瑣細及百種,射影兼含沙。食者苦嘔泄,傷者困瘡瘕。例舉混美惡,頗笑昌黎差。幸蒙匕箸賞,重以褒辭加。河豚自此賤,況復論魚蝦。
藹然一氣備天和,不盡人間歲月多。鄉里同聲稱佛子,兒孫相繼奮儒科。蠲租捐廩今無有,刲豕然燈可奈何。德在人心真不朽,幾多麟碣污山河。
我來夜郎時,不知夜郎好。我今去夜郎,去來何草草。夜郎令人壯,夜郎令人老。亦有石筍峰,亦有桃源島。雒源不可問,夜郎退愁惱。亦多名古人,班班而可考。我之去夜郎,如離我村堡。父老牽我衣,含涕不能道。不識圣人心,此行明月皓。旗幟列于前,大將軍懷抱。平時云上官,此時亦浩浩。一尊又一尊,不覺欲潦倒。青青諸子衿,教告以有造。應恨去官遲,勿羨入官蚤。勿吟我詩篇,勿讀我房稿。我罪積如山,我名賤于皂。我之二白樓,其中有至寶。俟子素心人,可以恣尋討。一橋猶未成,何以完障保。小子唯唯退,曰今失襁褓。一人持一觴,一醉寬蒼昊。
有大人,曰鐵牛。絳人甲子不能記,曾識庖犧獸尾而蓬頭。見煉石之女補天漏,涿鹿之帝殺蚩尤。上與伊周相幼主,下與孔孟游列侯。衣不異,糧不休,男女欲不絕,黃白術不修。其身備萬物,成春秋。故能后天身不老,揮斥八極隘九州。太上君,西化人,自謂出于無始劫,蕩乎宇宙如虛舟,其生為浮死為休。安知大人自消息,天子不能子,王公不能儔,下顧二子真蜉蝣。
秋水清眸射冷紅,分明露荻傍霜楓。掩門莫引高臺月,愿照山溪九曲中。
青云二公子,相約聯鑣出。杏園色憔悴,把酒酹春日。攀枝紛墮雪,嚼蕊香如蜜。花落亦無傷,綠陰催結實。
東南巨浸五湖深,古寺維舟正夕陰。客到山僧罷清磬,雀諠晴日下高林。夾洲煙火三家市,滿目蒹葭萬里心。徙倚不知余興盡,月明還擬聽龍吟。
攜我方竹杖,看君方池水。宛然俯中庭,照影月明里。清風生蘋末,素練吹不起。魚樂魚自知,主人亦應爾。
閉閣經旬臥起遲,青山長日對支頤。吏人莫訝休文瘦,政是初成八詠時。
只要拔楔抽釘,為人解粘去縛。如何洞山老人,先自螣蛇繞腳。
平生我亦浩然徒,踏雪沖寒笑腐儒。惟乏官梅動詩興,賴有村釀堪時沽。灞橋柳雪撲滿面,輞川勝亭今焉無。安得與之同述作,倩渠長筆揮為圖。
沖雨尋梅去,溪云一派虛。舟輕渾似夢,鷺懶不窺魚。示我花沾土,憑誰綠染裾。東風舒萬象,飲罷意何如。
故里初歸整頓中,草堂欲學浣花翁。芳樽酒熟濃浮蟻,老眼詩成遠送鴻。晚節半籬黃菊露,秋聲一榻碧梧風。于今只有樵山在,暮景何妨事事同。
迷蒙煙雨望冬宮,涅瓦河邊料峭風。依舊城名歸大帝,從來國運付英雄。曇花開落前朝夢,野草枯榮異代功。華夏君王誰彼得,萬家屏幕說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