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八十五首 其二四
三條椽下,七尺單前。
有一則語,天下衲僧做盡伎倆。
欲會會不得,擬舉舉不全。
瑞巖老婆心切,略與諸人通一線。
不容意解,只要心傳,采石渡船。
三條椽下,七尺單前。
有一則語,天下衲僧做盡伎倆。
欲會會不得,擬舉舉不全。
瑞巖老婆心切,略與諸人通一線。
不容意解,只要心傳,采石渡船。
在簡陋的僧房里,在僧人的禪床前。有這么一句話,讓天下的僧人用盡了辦法。想領會卻領會不了,想言說又說不完整。瑞巖和尚我是一片婆心,略微給大家通個消息。不能只靠意識去理解,要用心去傳承,就像采石磯的渡船一樣。
三條椽下:指簡陋的僧房,三條椽木搭建的屋子,形容居住環境簡單。
七尺單:僧人用的禪床。
衲僧:僧人,和尚。
老婆心切:比喻對人關懷、勸說的心情非常急切。
意解:用意識去理解。
心傳:用心去傳承、領悟。
采石渡船:采石磯是地名,此處的渡船可能象征著一種引導、過渡的工具,幫助人們到達覺悟的彼岸。
此詩為偈頌,偈頌常用于佛教中表達佛法、開示眾生。作者可能是在寺廟中,看到眾多僧人在修行佛法過程中遇到困難,出于慈悲之心和弘揚佛法的愿望而創作此詩,希望能為僧人們指點迷津。
這首偈頌主旨在于傳達佛法難以用意識理解,需用心領悟的道理。其特點是語言質樸,禪意濃厚。在佛教文學中,這類偈頌有助于傳播佛法思想,引導修行者走向覺悟。
正憂衰老辱金臺,敢望昭王顧問來。門外旌旗屯虎豹,壁閒章句動風雷。三都節已聯翩降,兩地花應次第開。若比紫髯分鼎足,未聞馀力有瓊瑰。
長城徭役苦咨嗟,澧水偷春隱歲華。有耳不聞秦漢事,眼前日日賞桃花。
少負致君志,蹉跎三十年。恨深孝欽世,氣盡景皇前。自竄長辭闕,投荒遂戍邊。拊膺終有欠,晚節不成堅。吾父潛郎署,趨庭祇教忠?;峦酒凰欤瑖泛鲈平K。死所原難覓,時流莫茍同。未求人事盡,可得咎天公。
側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宮滿玉壺。云壑布衣駘背死,勞生重馬翠眉須。
今代麒麟第一功,十年勛德與天通。豈知樂圣銜杯地,長在重溟倒景中。避寵不妨成遠別,養花無意在珍叢。角巾私第何須問,自有公言滿舜聰。
天遣長庚衍瓞瓜,幾年清廟著聲華。九重璿派周麟趾,千里金城漢犬牙。未駕說舟儀列鷺,已麾段笏擊長蛇。堂堂一節鼎鐺耳,豈借西山太史家。
金井生寒,蘚階鋪雪,枝動亂花飄隕。恨景光流迅。焙麝屑、漸覺難銷衣潤。舊情勞暗想,蘭膏灺、倦睫更忍。推衾頻起,永夜坐等,銅壺滴盡。風引。似望里仙山,誤卻紅圍翠陣。語掐新篁,詩題片葉,但留微暈。聞道歌罷繡席,蠟淚堆盈寸。憐羈人誰伴。祗為相思瘦損。
水外山光淡欲無。堤邊草色翠如鋪。綠楊風軟鳥相呼。牛蒡葉齊羅翠扇,鹿黎花小隘真珠。一聲何處叫提壺。
嬌額尚涂黃。不久時妝。十分輕脆奈風霜。幾度細腰尋得蜜,錯認蜂房。東閣久凄涼。江路悠長。休將顏色較芬芳。無奈花間真若偽,賴有幽香。
征東幕府十三州,敢望非才忝上游。官秩已叨吳品職,姓名兼顯魯春秋。鹽車顧后聲方重,火井窺來焰始浮。一句黃河千載事,麥城王粲謾登樓。
令臺獄□□群花,名圃初成將相家。云母久遮黃閤座,綺疏新照赤城霞。調羹梅子生無數,遵渚鴻飛去有涯。見說樽前富佳客,亦應思我醉時撾。
太史常揮醉筆,題詩遍滿江樓。勝事盡隨流水,白蘋依舊滄洲。
辟世欲何往,飄然海上逃。離群從鳥獸,孤嘯答風濤。此叟堪師事,高蹤謝爾曹。題名非石隱,試為問文豪。白下尋殘夢,吾嘗過竹居。胎禽養丹頂,壁記刻行書。觴詠懷前輩,風流話舊廬。宮墻照眼地,今日是殷墟。
日出樵柴日落歸,幾年黑白夢紛飛。看來直待斧柯爛,始悟老仙棋外機。
淺畫雙蛾,屢親杯酒。記深閣、相逢時候。錦屏空,羅襪遠,甚驚鴻賦就。轉添僝僽。隔歲重來,好春難久。但門徑、依稀如舊。惹鞭絲、縈客袖。是那人去后。一番新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