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三十六首 其六
露冷風清,山空月明。
天際歸鴻書梵字,夜深砧杵送秋聲。
眼覷不見,耳聽不聞。
與君傾盡此時心,莫認山河作眼睛。
露冷風清,山空月明。
天際歸鴻書梵字,夜深砧杵送秋聲。
眼覷不見,耳聽不聞。
與君傾盡此時心,莫認山河作眼睛。
露水寒涼、冷風凄清,山巒空寂、明月皎潔。天邊歸來的大雁排成像梵字一樣的隊形,深夜里搗衣的聲音送來秋天的訊息。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我要與你傾盡此刻的心意,不要把山河當作自己的眼睛(即不要被外在景象迷惑)。
偈(jì)頌:佛經中的唱詞,也泛指佛家的詩歌。
砧(zhēn)杵(chǔ):搗衣石和棒槌,這里指搗衣的聲音。
覷(qù):看
此詩為偈頌詩,作者可能是一位僧人。創作背景應與佛教修行、感悟相關,在秋夜的環境中,詩人有所感悟而創作此詩,以傳達佛家不執著于外物、追求內心清凈的思想。
這首詩主旨是勸人擺脫對外在景象的執著,追求內心的覺悟。其特點是借景說理,以秋夜之景引出禪理。在文學史上,這類偈頌詩豐富了古代詩歌的題材和思想內涵。
萬木陰森蔭畫梁,淳熙奎畫尚流光。一丘占盡吳山勝,二水分縈越壘長。枯坐老禪依竹影,時來估客薦蘋香。雪坡天境依稀在,莫把名園比洛陽。
少時耕釣為生涯,早知臭腐空神奇。一丘一壑有佳處,人棄我取如拾遺。晚將數雛就斗食,非愿厚祿多如茨。山林習氣今尚在,前身疑是王獻之。君王垂拱似虞夏,朝野多暇時雍熙。公庭日晡鳧鶩散,屐齒小穿山徑蹊。隱仙一見即首肯,百鐘索酒傾琉璃。湖山亦為開畫笥,煙霏空翠俱熹微。幼輿風度極灑灑,計然策畫徒規規。蒼松奮鬣倚風嘯,候雁張羽粘天飛。君山洞庭日在眼,不復引領巴丘西。急呼泓穎共著語,境勝頗與詩相宜。詩成卻憶梅子真,烏用一官黃綬為。江頭誰是吹笛叟,為公度此瓊瑤詞。喚起群龍出平湖,屬渠扶柂從東歸。
朗寧飽餐短項,端州初試細鱗。風波愁殺游客,海味輸他漁人。
長江秋色渺無邊,鴻雁來時水拍天。七十二灣明月夜,荻花楓葉覆漁船。
蘭若花開便賦詩,枯榮爭似謝家池。海棠不待丁香至,已具空王指上姿。
憶昔在武當,山中多道侶。冒雪陟危峰,攜筇凌險阻。別來已五年,飄飄一羈旅。登高望漢水,瀟湘迷楚墅。欲贈以金丹,嘆息獨延佇。
此身又復寓精廬,丈室蕭然一物無。每見招提心即喜,前生真是老浮屠。
石門山前箭如雨,朝別良人暮為□。石門山下百尺泉,一日身死哀千年。至今石門山下路,人稱烈婦禹家□。墓前斜日一僧歸,即是當年十歲兒。
久不呼肴共一卮,別如苦雨暗生悲。無端歌哭天涯路,偶動情懷月上時。舉世沉迷何忍醒,斯人脫俗可言詩。裁箋忽覺難將意,風弄垂楊萬縷詩。
玄圃云深路渺茫,神仙飛佩隔扶桑。碧桃開盡春溪漲,白鶴歸來海月涼。巖溜涓涓鳴石竇,松花細細落琴床。明年我亦山中去,剩采瑤芝滿藥囊。
故鄉叢菊嘆離居,客邸秋梅葉且舒。四海重陽三滯酒,兩河歸雁幾傳書。拂衣欲就淵明里,短發猶驅孟博車。意遠遲回聊復酌,浮云北望佇踟躕。
一年好景為春延,錯落梅花五色箋。又是春酣來暖日,碧珠梢上逐風顛。
今日放輕舟,令人憶舊游。看花穿水竹,沽酒近江樓。故老論遺俗,相知已白頭。晚來鄉思切,孤雁楚天秋。
愛煞林泉風物好,羨他歸去來兮。世緣相挽又還思,功名當壯歲,疏懶記當時。肝膽自知塵輩異,鳳池麟閣須期。風云滿目任時宜,東山高臥處,絲竹醉吳姬。
將軍之居近白樓,將軍之才冠帝州。胸中自有兵百萬,曾出將府舒國憂。而今久作圜中客,可憐魏尚同幽囚。一到囹圄八九月,手執周易誦不輟。將軍本是儒者流,于此可以觀志節。云鳥往時成八陣,韋編此地慕三絕。每向憂中尋樂處,魯史周文日講說。談文論武擬虛舟,我識將軍豪興優。身雖凝坐一室間,心在羲皇境上游。嗟子真機久未開,狂惑速禍自天來。還幸此日成良晤,彷佛樂趣散愁懷。世上紛紛苦幽滯,困亨誰解昔人意。幾時各得歸山林,毋忘爾我自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