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五十一首 其三一
生也如是,白骼樹頭魚扇子。
死也如是,泥牛飲干東澗水。
更待說偈,舜若多神三赤喙。
討甚巴鼻,丑惡重童無處洗。
徑山供盡死款,慈云也不相饒,從來生死不同條。
生也如是,白骼樹頭魚扇子。
死也如是,泥牛飲干東澗水。
更待說偈,舜若多神三赤喙。
討甚巴鼻,丑惡重童無處洗。
徑山供盡死款,慈云也不相饒,從來生死不同條。
生是這樣,就像白骼樹頭掛著魚扇子;死也是這樣,好似泥牛把東澗的水喝干。若還要說偈語,就如同舜若多神長著三只紅嘴一樣荒誕。別去探尋什么緣由,丑惡重重難以洗凈。徑山已將死的情況說盡,慈云也不會饒恕,生死從來就不是同一回事。
白骼樹:一種樹名。魚扇子:可能是一種類似扇子形狀的物品,在偈語中為形象比喻。
泥牛:佛教常用意象,代表虛幻不實之物。
舜若多神:佛教中的空神,這里用其荒誕形象說明說偈多余。
討甚巴鼻:探尋什么緣由。巴鼻,根據、緣由。
重童:應指重重的丑惡。
死款:指死亡相關的情況、說法。
慈云:可能指代具有慈悲心懷的人或佛教相關事物。
此偈頌作者為宋代僧人釋大觀。宋代佛教禪宗發展興盛,僧人常以偈語表達對佛法的領悟。這首偈頌可能是釋大觀在日常修行或與僧眾交流中,對生死問題有了深刻感悟后創作,以簡潔而奇特的語言向世人傳達禪意。
這首偈頌主旨是探討生死本質,強調生死不同,不應執著探尋其緣由。其突出特點是用奇特意象和荒誕表述傳達佛理。在文學史上體現了宋代禪偈的獨特風格,對研究宋代佛教文化和文學創作有一定價值。
二十年前舊月明,長安杯酒此同傾。星河影動高秋興,弦管音傳少日情。四海聲華前輩老,幾人功業后時名。酒闌忽感英雄事,卻憶終生曾借纓。
才到松陵即是家,擎空皎月瑩無瑕。自須臺上分明看,擬欲呼仙泛海槎。
兩岸楓林滴露華。晚風初起片帆斜。船窗燈火掩輕紗。萬頃銀波生皓月,一聲玉笛入梅花。棹歌清遠欲無家。
帽屋釵梁剪綵新,誰知井底及池瀕。只從陽月方中日,已作明年第一春。
桃李難同擬歷年,秋光閱老更蒼然。霜根裂石蛟鼉伏,鐵干擘云星斗懸。自信美材遺遠地,豈期舊物結新緣。他年龍化乘云去,猶有風聲遍海天。
乞與山童潤筆錢,歸時正及早春先。玉堂分取薇花樹,種在雙溪淺水邊。
天門積雨洗炎蒸,日射西山紫翠層。白發先朝老供奉,青衫騎馬向諸陵。幸陪鴛侶時相并,欲挽龍髯卻未能。流水稻田城北路,去來吾記昔年曾。
杏花過雨粉香深,老去秋娘瘦不禁。惆悵看花人不見,卻將春色付山禽。
江青沙日暖,雄鴨雌鴛鴦。相看不相識,花晚褪紅香。
眼中只有梅千樹,不掛世間蜂蝶花。十載江南春夢斷,至今清影在君家。
老至貧逾甚,無營但晝眠。瓶馀陶氏粟,杖少阮家錢。妻子同饑渴,琴書欲棄捐。黃花不肯放,留待酒如泉。
朱臺郁相望,青槐紛馳道。秋云湛甘露,春風散芝草。
老盡芙蓉霜葉吼,頓覺秋容瘦。曳杖試行吟,竹里青簾,高倚疏疏柳。遠眺停云懷故友,淚落杯中酒。慘慘復慘慘,風雨三更,誰念人僝僽。
翩翩車馬動塵沙,望入乾坤眼界賒。楊柳遠迷行客路,桑麻深鎖野人家。龍頭山上秋光老,鹿邑城西白日斜。獨對一樽拚酩酊,西風籬落有黃花。
林園幽事遞相期,日暖風恬種藥時。忽辨龐公棲隱處,卻嫌陶令去官遲。人間穩路應無限,故國平居有所思。記得長安還欲笑,更將弦管醉東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