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其六三
虎巖巖下虎,咬人齒不露。
踞地坐眈眈,南北無行路。
翻身一擲更無蹤,虛空拍掌須彌舞。
萬象森羅,一時痛苦。
石人木人淚如雨。
虎巖巖下虎,咬人齒不露。
踞地坐眈眈,南北無行路。
翻身一擲更無蹤,虛空拍掌須彌舞。
萬象森羅,一時痛苦。
石人木人淚如雨。
虎巖的山巖下有一只老虎,咬人時牙齒不露出來。它蹲踞在地上,目光眈眈,使得南北方向都沒有通行之路。它翻身一縱便消失得無影無蹤,虛空中拍手,連須彌山都隨之舞動。森然羅列的萬物,一時間都感到痛苦。石人、木人也淚如雨下。
巖巖:高峻的樣子,此處形容虎巖的險峻。
踞地:蹲坐在地上。
眈眈:專注而威嚴的注視貌,形容虎視眈眈之態。
須彌:佛教術語,指須彌山,為佛教宇宙觀中世界的中心神山。
萬象森羅:指宇宙間一切事物或現象皆森然羅列,出自《楞嚴經》。
石人木人:佛教常用意象,比喻無情感、無生命的事物,此處反用其“無覺”特性,強化“痛苦”之反常。
此為宋代禪門偈頌,創作于禪宗‘文字禪’興盛時期。宋代禪師常以偈頌闡釋禪理,此作或為禪師開示弟子時所創,通過虎的意象隱喻禪機不可執著,旨在破除學人參禪時的‘知見’與‘分別心’,揭示法性空寂的本質。
偈頌以‘虎’喻禪機,通過虎的隱現、須彌起舞等意象,破除對實有事物的執著;末句‘石人木人淚如雨’以反常識之語,強調萬物皆具佛性,因迷而苦,體現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機鋒特色,語言凝練,禪意深湛。
紅滿丹巖綠滿林,司空山好有清陰。暮春三月多游女,爭采芳蘭佩素襟。忽傳街后屯師旅,旗上高風飄白虎。不聞爺娘喚女聲,只聽軍營擂金鼓。提心躡足各還家,驚煞東鄰姊妹花。若非金谷明珠美,定是瑤臺萼綠華。程門有女多嬌色,不獨傾城更傾國。深閨待字比吳娃,貴戚王孫求不得。門前碧水暖橫塘,半綻蓮花作艷妝。美人拂曉來塘側,雅愛芙蓉帶露香。塘邊恰是行人路,兵士頻過屢延佇。驚鴻顧影轉倉皇,隔河猶悵將軍樹。將軍原籍居粵西,帳下健兒仗虎威。中有副官尤好色,常向紅樓展笑眉。樓中彼美如西子,日暮開窗望塘水。塘內荷花樓內人,綠鬢朱顏艷桃李。副官凝目動相思,暗遣良媒納聘儀。女家父母難推卻,只對嬌娃雙淚垂。女兒俯首思奇計,聞道將軍嘗懼內。暗把珠花獻寵姬,托伊婉向將軍說。“彼女業經許比鄰,爭能退卻締新姻?副官家有舊鴛侶,棄舊憐新誤兩人。”將軍平素護毛羽,只是搖頭笑不語:“副官今已遠離家,多娶一姬未為負。”侍姬聞之淚盈腮,將頭撲在將軍懷:“君家諸叔為民父,何忍欺凌到裙釵!真如強取民家女,我即回鄉事阿母。任伊控訴到公堂,連汝聲名亦受黦。”將軍至此心方痛,急喚副官休妄動。速將聘禮取回營,免登報紙惹民哄。程氏一家皆平安,如花美眷不懼官。從茲虎帳傳金柝,佳人仍倚紅闌干。于時我在鄉中校,聞此不禁掀髯笑。世間多少勇丈夫,不及蛾眉烈襟抱。司空郁郁故山青,何獨鐘靈在女英?寄言當代橫戈士,休把軍符嚇美人!
向暮嘉清興,徐行漸失村。空山唯看鳥,轉路忽逢人。草密難知水,吾閑偶得聞。怡然盤坐久,山月照衣襟。
珠玉一出世,見者愛輝光。云漢倬昭回,眾夫仰文章。煌煌錦繡段,愿為衣與裳。醴泉消渴心,嘉禾望充腸。亭亭梧桐樹,可以棲鳳凰。
善理崇富教,長郡等烹鮮。況茲久凋瘵,望治切宸淵。綬組承明里,結駟雙闕前。燕郊芳草歇,商墟大火懸。高懷薄霄漢,攬轡殊慨然。揆子昧時用,載橐從甘泉。庶聞兩岐詠,為予書汗篇。
何處前朝虎豹關,海鮮橋上雨斑斑。落花暮逐流觴水,芳草春迷疊石山。列帝玉魚孤塔底,?王金構夾城間。空馀往事南翁說,汎海龍舟斷不還。
結草鋪茅不用華,白云深處列仙家。蕭騷風雨千竿竹,翠葉濃陰襯碧霞。
一卷江頭浪,一泓江尾瀾。升騰朝日里,凝結暮云端。落盡三生淚,裁成一夕歡。飄零隔山海,江上彩虹殘。
我別橫經三十年,同游都盡獨巍然。淵明誰送東籬酒,季子原無負郭田。貧病豈知翻益壽,聰明莫道不如前。相思相見知何地,夢破秦淮月滿川。
元老登朝首剡章,危言凜凜動明光。掉頭卻向江湖去,不肯伊優上北堂。伊洛橫渠造道深,誰傳衣缽見貞心。儒宗賴有金華子,后學寧憂不嗣音。夢魂聞說到無何,曾共神官壯者哦。妙墨雄文滿天下,士衡應亦患才多。炙手權門盡好官,云山高臥老江干。相期晚景全名節,富貴何須著眼看。元白詩筒數往還,小生閣筆愧言艱。異時應起鄱江念,公在金華我雁山。
白云滿前山,杳杳入蒼翠。風清鶴在林,夜靜月墮地。惟有屋下泉,汨汨來何自。
州橋蹋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覺遙。今夜重聞舊嗚咽,卻看山月話州橋。
高樹啼鵑度晚風,渚煙晴挹蓼花紅。虛窗不用分榆火,強半田家委巷通。
桃花悄無有,仙源渺何許。流水清于銅,松色與崖古。長林暮蕭颼,似與幽人語。翛然臥空庵,清猿夜深雨。
明卿春出牧,慷慨又劉生。邸吏驚懷印,都人羨請纓。云隨銅柱盡,山過竇州平。我欲移家去,鳴弦聽誦聲。
愚公徙山逢巨靈,夸父逐日捐其身。兩人突出奇怪想,一人得志一人傾。滄桑誰卜常與變,造物安知假或真。赤輪飛馳五岳峙,乾坤餌我一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