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其六九
短棹輕帆,風恬浪靜。溢目湖光鏡樣平,漁歌未起同誰聽。
萬壑千巖,高低普應。狼藉斷霞殘照中,船頭撥轉都收盡。
么朅提國,親行此令。
短棹輕帆,風恬浪靜。溢目湖光鏡樣平,漁歌未起同誰聽。
萬壑千巖,高低普應。狼藉斷霞殘照中,船頭撥轉都收盡。
么朅提國,親行此令。
短槳輕帆行駛在湖面,風靜浪平。滿眼湖光如鏡般平坦,漁歌未起時與誰共聽?萬道山谷千座巖峰,高低皆有回應。散亂的斷霞殘照中,船頭一轉將所有景象收盡。么朅提國里,親自推行此佛法之令。
短棹:短槳,代指輕便的小船。
風恬浪靜:風勢平緩,波浪平靜。
溢目:充滿視野,滿眼。
狼藉:此處指斷霞殘照散落的樣子。
么朅提國:佛教典故中的國度,或為音譯,此處借指佛法修行之境。
親行此令:親自踐行佛法的指引。
此為禪宗偈頌,多為宋代禪僧闡釋佛理所作。通過日常行舟、湖景等生活場景,引導參禪者從具體事物中體悟佛法,體現‘平常心是道’的禪宗思想。
全詩以行舟游湖為線索,描繪湖光、山川、晚霞等景象,借自然之景隱喻佛法無處不在、需親身體證的主旨。語言平實,意境空明,是禪宗‘即事而真’思想的典型體現。
一麾十載悵離群,乍晤那堪落葉分。重以神羊臨絕域,幾呼綠蟻對斜曛。草堂莫問悲秋賦,劍閣應傳諭蜀文。此日西南豺虎甚,除苛萬里喜逢君。
疏影便娟,夢中斂盡干霄氣。托根無地。皓月明如水。喚起坡仙,把筆成游戲。涼風至。旋看搖曳。環佩歸來未。
竹徑蘿煙翠且重,行尋幽洞失前峰。因攀巖下叢生桂,故識云中舊種松。樓臺碧水虛相映,車馬高門日自容。猶道綠尊歡未盡,別來深院起歌鐘。
溪山何逶邐,數里入鴻濛。斜日猿聲外,殘云鳥道中。亂峰諸洞隱,萬竹一泉通。趺坐松間石,塵心覺盡空。
軖絲張柅復相牽,絡婦車成用具全。座上通槽連簨舊,軸頭引篗逗繩圈。一鉤遞控防偏度,獨縷依循入臥纏。幾向華筵曾誤認,箜篌人坐理冰弦。
環堵塵如屋,累然一故吾。解衣烘稚虱,勻鎖救殘須。坐處心如忘,吟馀眼已枯。不應留滯久,何日裹籧篨。
明星時時出現,眾生日日成道。如何空王殿前,多是點時不到。
柏臺高處歲頻更,奉敕寧辭萬里程。云擁干旄歸節制,風行山岳聽威聲。攜家遠過金牛嶺,攬轡長臨白帝城。珍重盛時勛業在,好將蘇息問蒼生。
晚秋何似暮春登,復嶂回巒翠且層。巖菊有霜行可采,寺門無雨坐堪憑。情知幻境誰非客,恍記前身我是僧。閒上法臺翻貝葉,天花不見土花凝。
春光如許。春到江南路。柳眼弄晴暉,笑梅老、落英無數。峭寒庭院,羅幕護窗紗,金鴨暖,錦屏深,曾記看承處。云邊尺素。何計傳心縷。無處說相思,空惆悵、朝云暮雨。曲闌干外,小立近黃昏,心下事,眼邊愁,借問春知否。
秋生臨水殿,月過望仙臺。歌吹無聊賴,愁吟夜起來。
鐘聲四山晚,一舸鏡中歸。遠舍火明樹,寒天露濕衣。塔高城不禁,林暗鳥疇依。有句傳猶子,吾疏合世違。
大茂玄都閟,他山拱萬靈。風霆凜神化,河海盡襟形。昴畢空留影,幽并未了青。追封王制變,僭祀世塵腥。禮樂心雖切,煙霞骨有銘。長懷七十戶,為我謝仙扃。
泊舟禪徑石門通,徙倚湖天望不窮。正掃書壇拜和靖,猶開梵塔禮生公。汀洲晚浸蒹葭水,臺殿晴呼松柏風。惟羨觀風驄馬使,清游麗句滿吳中。
高臥滄江百不任。詩囚畫癖思愔愔。膏肓痼疾寧猶昔,肝膽交親固自深。情默默,訊沈沈。夢中空有夢相尋。琴音薪火難同畫,誰識區區一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