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六十九首 其三八
錯步入雪山,
茫茫謾尋討。
鬼眼忽撐開,
草窠里蹲坐。
見底是明星,
悟底是什么。
瞿曇瞿曇,
未敢相保。
錯步入雪山,
茫茫謾尋討。
鬼眼忽撐開,
草窠里蹲坐。
見底是明星,
悟底是什么。
瞿曇瞿曇,
未敢相保。
誤打誤撞進入雪山修行,在茫茫雪地里徒勞尋找覺悟之法。忽然睜開迷惑的‘鬼眼’,卻只困在草窠里徒勞蹲坐。所謂見到底的是明星(如佛陀成道時情景),可真正悟到的究竟是什么?瞿曇啊瞿曇(佛陀),這境界我可不敢輕易斷言。
錯步:錯誤的行止,喻指偏離正道的修行方式。
雪山:古印度修行者常居之地,傳說佛陀曾在此苦行六年。
謾尋討:徒然尋求、探索。謾,通‘漫’,徒然。
鬼眼:佛教中指凡夫被無明遮蔽的迷惑視角,喻執著于外相的認知。
草窠:草堆,喻指局限、低層次的修行境界。
明星:典出佛陀成道時‘夜睹明星而悟道’的典故。
瞿曇(qú tán):佛陀的姓氏(喬達摩),此處代指佛陀。
未敢相保:不敢輕易保證、斷言,指對‘悟’的本質不可執著于表象。
此為禪宗偈頌,創作背景與唐宋時期禪宗興盛、僧人以偈頌傳法的風氣相關。偈頌多針對修行者常見誤區(如執著外求、拘泥經典)而作,旨在破除迷執,引導直見本心。詩中‘雪山苦行’‘明星悟道’等元素,或針對當時部分修行者偏重形式、忽略內省的現象而發。
本偈通過描述‘錯步雪山’的徒勞、‘鬼眼草窠’的迷惑,質疑外求式修行,借‘明星’典故與‘悟底是什么’之問,指向‘悟’的本質超越具體物象,強調破除執著、直契本心的禪宗核心思想,語言質樸而機鋒深刻,是禪宗語錄體偈頌的典型之作。
畫檐簪柳碧如城。一簾風雨里,過清明。吹簫門巷冷無聲。梨花月,今夜負中庭。 遠岫斂修顰。春愁吟入譜,付鶯鶯。紅塵沒馬翠埋輪。西泠曲,歡夢絮飄零。
吟情老盡江南句。幾千萬、垂絲縷。花冷絮飛寒食路。漁煙鷗雨,燕昏鶯曉,總入昭華譜。紅衣妝靚涼生渚。環碧斜陽舊時樹。拈葉分題觴詠處。荀香猶在,庾愁何許,云冷西湖賦。
寶押繡簾斜,鶯燕誰家。銀箏初試合琵琶。柳色春羅裁袖小,雙戴桃花。 芳草滿天涯。流水韶華。晚風楊柳綠交加。閑倚闌干無藉在,數盡歸鴉。
門掩香殘,屏搖夢冷,珠鈿糝綴芳塵。臨水搴花,流來疑是行云。蘚梢空掛凄涼月,想鶴歸、猶怨黃昏。黯消凝。人老天涯,雁影沈沈。 斷腸不在聽橫笛,在江皋解佩,翳玉飛瓊。煙濕荒村,背春無限愁深。迎風點點飄寒粉,悵秋娘、燕袖啼痕。更關情。青子懸枝,綠樹成陰。
日寒風細。庭館浮花氣。白發潘郎吟欲醉。綠暗蕪千里。西園南浦東城。一春多少閑情。日暮采蘋歌遠,夢回喚得愁生。
峽自夷陵束,江從白帝懸。兩崖如劍立,百丈入云牽。
石出疑無路,云開別有天。往來頻陟險,千里正茫然。
江山秀麗有奇峰,云水悠悠物外通。 容足安夷尋達士,無緣寄語在乘風。
小桃枝下試羅裳,蝶粉斗遺香。玉輪碾平芳草,半面惱紅妝。 風乍暖,日初長,裊垂楊。一雙舞燕,萬點飛花,滿地斜陽。
鶯啼處,搖蕩一天疏雨。極目平蕪人盡去,斷紅明碧樹。 費得爐煙無數,只有輕寒難度。忽見西樓花影露,弄晴催薄暮。
百尺章臺撩亂吹,重重簾幕弄春暉。憐他飄泊奈他飛。 澹日滾殘花影下,軟風吹送玉樓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楊柳迷離曉霧中,杏花零落五更鐘。寂寂景陽宮外月,照殘紅。 蝶化彩衣金縷盡,蟲銜畫粉玉樓空。惟有無情雙燕子,舞東風。
趙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湯湯沙浩浩。 送君迢遙西入秦,天風蕭條吹白草。 車騎衣冠滿路旁,驪駒一唱心茫茫。 手持玉觴不能飲,羽聲颯沓飛清霜。 白虹照天光未滅,七尺屏風袖將絕。 督亢圖中不殺人,咸陽殿上空流血。 可憐六合歸一家,美人鐘鼓如云霞。 慶卿成塵漸離死,異日還逢博浪沙。
一簾病枕五更鐘,曉云空,卷殘紅。無情春色,去矣幾時逢?添我千行清淚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宮吳苑草茸茸,戀芳叢,繞游蜂,料得來年,相見畫屏中。人自傷心花自笑,憑燕子,舞東風。
危樓樽酒賦蒹葭,南望瀟湘水一涯。 云麓半涵青海霧,岸楓遙映赤城霞。 雙飛日月驅神駿,半缺河山待女媧。 學就屠龍空束手,劍鋒騰踏繞霜花。
滿眼韶華,東風慣是吹紅去。幾番煙霧,只有花難護。 夢里相思,故國王孫路。春無主!杜鵑啼處,淚染胭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