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其一二○
踏斷洛陽橋,
直上妙峰頂。
拈得家傳黑竹篦,
攪動龍淵千尺井。
四五處雷動風行,
八九十春花月影。
為人端的無情,
獨脫單提誰領。
竹篦雖折典刑存,
聞見猶能發深省。
踏斷洛陽橋,
直上妙峰頂。
拈得家傳黑竹篦,
攪動龍淵千尺井。
四五處雷動風行,
八九十春花月影。
為人端的無情,
獨脫單提誰領。
竹篦雖折典刑存,
聞見猶能發深省。
踏破洛陽橋的阻礙,徑直登上至高的妙峰之頂。手持祖傳的黑竹篦,攪動深達千尺的龍淵之井(喻激發深層佛性)。四五處如雷霆震動、狂風席卷(佛法迅猛傳播),八九十處似春花開、月影現(自然與禪境交融)。引導學人真的超越世俗情執,獨自超脫、直指本心又有誰能領悟?竹篦雖折斷但根本法則仍在,聽聞此理仍能引發深刻反省。
洛陽橋:此處非實指,喻修行中的世俗障礙或執著。
妙峰頂:禪宗用語,指最高悟境,象征究竟佛性。
黑竹篦:禪宗法器,用于勘驗學人、截斷執著,為宗門傳統教具。
龍淵:深潭,比喻眾生本具的深層佛性。
雷動風行:形容佛法傳播迅猛,度化眾生。
花月影:自然景象,象征禪境與自然圓融無礙。
獨脫單提:獨自超脫世俗,直指本心,不依他力。
典刑:法則、規范,此處指禪宗核心教法。
此偈為宋代禪宗偈頌。宋代禪宗發展至鼎盛,偈頌是禪師傳法、開示的重要載體。作者或為禪宗僧人,通過此偈引導學人破除對形式的執著(如竹篦),領悟佛法核心(典刑),契合‘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禪宗宗旨。
本偈通過禪宗意象與機鋒語言,闡述破除世俗執著、直悟本心的禪理。強調教法形式(如竹篦)可變化,但其核心法則(典刑)永恒,提醒學人從日常見聞中自省,契合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根本思想。
賀蘭山下挽雕弧,千里沙場戰骨枯。豈識羈縻歸典屬,更從徵調乞分符。
黃河三面孤城閉,秋草平原萬馬趨。此地由來皆郡縣,北門鎖鑰重邊隅。
列隊南膜肅漢官,袤延千里獵場寬。沙田似掌垂珍粒,塞女如花拍繡鞍。
連幕留賓鋪罽暖,熬茶供佛瀉杯寒。莫非王土皆臣列,畛域何分一體看。
千年城費五年籌,廿萬糧加卅萬留。
一疏特恩傾四海,重臣從古鎮中州。
云霄作事皆垂史,風月他時好上樓。
我趁政成初入洛,龍門百尺擬同游。
賦得將離向綺窗。桃花流水送游艭。柔腸乍結先回九,小字親鉤定取雙。
同玉案,伴銀缸。慣來一晌不驚尨。多情恐逐浮萍去,發愿拈針繡佛幢。
雨過滄浪秋水生,季孫城外故人情。
柴門碧草蟏蛸網,古巷黃蒿蟋蟀聲。
何處狂奴貪說劍,恒來嬌女亦知名。
籬邊勞爾烏尨吠,隔市斜陽亂杵鳴。
六如皆幻本非真,
明月居然有后身。
珍重遺詩與遺畫,
一時付與再來人。
思邈方書去失,休文老病來攻。
新年筋力太龍鐘。腰似鐵錨兒重。
雅拜怎生搢笏,徐行也要扶筇。
田翁邀飲不能從。難伴諸公上雍。
紅毛回棹剩孤城,一隸皇圖海宇清。
映日蜃樓開宿霧,乘風雀舫泛滄瀛。
濤翻鹿耳千層碧,波漲鯤身半夜聲。
壁壘森嚴憑鎖鑰,金湯鞏固頌安平。
有美人兮,宛在中央,仙乎水哉。似藐姑神女,淩波獨步,瀟湘極浦,洗盡塵埃。忽遇東鄰,彼姝者子,紅粉胭脂笑靨開。須知道,是兩家妝束,一種人材。
東風著意安排。蚤羯鼓催成巧樣裁。豈陳王賦就,新添女伴,太真睡起,共倚妝臺。玉骨冰肌,艷梳濃裹,妙手黃筌未見來。霜天晚,對膽瓶雙絕,點染幽齋。
亂山青接。黏住吳和越。
萬頃琉璃秋映徹。做作蘋風柳月。
煙波誰是吾徒。西風吹出鱸魚。
斜日蕩將艇子,醉教桃葉相扶。
達人寄跡遠囂塵,不是尋常學隱淪。
霽月光風俱是道,清苔白石最宜人。
仙鳧共擬凌云去,文豹誰知澤霧頻。
藏器方知盤錯用,即看出壑起陽春。
瑤池王母閬風西,夜宴群仙錦繡幃。月落參橫天向曙,醉騎丹鳳繞湖歸。
丹青學寫壽陽姿,艷杏仙花嫩柳枝。猶記醉邀何水部,淮西歌吹舊臺池。
風吹醉面出南州,
兩行紅裙立馬頭。
已過落花時節晚,
不須再拜苦相留。
閒客何如樂圣時,欣聞威鳳再鳴岐。
且將詩筆耕堯壤,寧記書囊集漢帷。
日錯碎金歸野菊,風欺危綠戰棠梨。
殷勤云將豐年問,無奈鴻蒙謝不知。
嚼盡紅絨羞倚柱。偷放簾鉤,遮斷云來路。卻手為琶誰顧誤。羈郎弦上同聲譜。
檢點舊衣無著處。阿姊東來,乞與黃金縷。還道薄情邀一顧。不辭比翼青鸞去。
邑西屋連云,中有水竹居。和風縱輕楫,尚憶故年初。
川光宛明媚,況乘春雨馀。臨波一以照,颯颯鬢毛疏。
江邊春色動,水面縠文生。陽和先著力,岸柳搖金晶。
草木有欣意,人心隨物情。日暮不知返,逍遙興彌清。
古木臥偃蹇,脩篁立蔥青。春風渺無跡,林鳥報先聲。
篙師任沿溯,潭紋亂虛明。佳人更吟詠,洗我塵慮清。
平生喜閑曠,夢想祗山林。曲江理煙艇,魚鳥皆知音。
晴天亂鳧鶩,相呼時一沉。油然淵中鱗,潛伏恐不深。
晚風江色佳,水碧煙冥冥。聊持一壺酒,落日相與傾。
浮榮何預人,于焉樂此生。往來信扁舟,恍若空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