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舍利塔
粒粟懸懸左角鐘,幾年鎮壓梵王宮。
要知八萬四千所,元在尋常一念中。
佛現紫金歸勝地,僧夸烏石墜虛空。
毫光起處無人見,明月堂前玉幾東。
粒粟懸懸左角鐘,幾年鎮壓梵王宮。
要知八萬四千所,元在尋常一念中。
佛現紫金歸勝地,僧夸烏石墜虛空。
毫光起處無人見,明月堂前玉幾東。
舍利如微小粟粒懸掛在左角鐘處,多年來鎮壓著這梵王宮。要知道那八萬四千座佛塔,原本就在平常的一念之中。佛身呈現紫金之色回歸圣地,僧人夸贊烏石墜向虛空。毫光升起時無人看見,只在明月堂前玉幾的東邊。
粒粟:形容舍利微小如粟粒。
鎮壓:鎮守護持。
梵王宮:指阿育王寺。
八萬四千所:佛教中常用來形容數量眾多,這里指佛塔等。
元:同“原”。
紫金:佛身的顏色,象征祥瑞。
烏石:可能是寺中相關的石頭。
阿育王寺是著名佛教寺院,詩人游覽此寺,面對舍利塔等佛教圣物,有感于佛教的博大精深和神秘力量,從而創作此詩。當時佛教文化盛行,寺院是人們精神寄托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這首詩主旨圍繞對阿育王寺舍利塔的描寫,傳達佛教教義中“一念成佛”等思想。其特點是將佛教意象與哲理融合,語言質樸卻禪意十足。在文學史上體現了古代文人對佛教文化的關注和創作表達。
長安有路路茫茫,目送征帆雁影長。九萬程途新羽翼,一朝邦計舊文章。杏花首擢誰先達,金馬聯翩接后行。應笑老翁頭白盡,懷人猶自憶春芳。鳳池幾歲絲綸貴,空谷頻年金玉遙。坐斷寒云歸紫壑,望窮明月上青霄。公車過處猿偏切,廟算閒時雪未消。欲寄宋曹逢解袂,離歌一曲起漁樵。
初日曈昽刻漏傳,鹓班肅立靜鳴鞭。一聲臚唱才過耳,五色云高或在天。幸藉樸誠逢圣世,肯圖溫飽愧前賢。粗才未奏《凌云賦》,也向螭頭惹御煙。
晴原望新麥,一片綠云香。
吳江楚澤閑游遍,未豁平生萬里心。醉里獨攜蒼玉筍,岳陽樓上作龍吟。
不解為歡未是才,情交總自慧心開。憑君曾寫蛾眉手,穩奪南宮第一來。祝愿郎腰玉帶圍,臨歧誤問幾時歸。男兒意氣宜豪舉,也似儂愁淚滿衣。
氣化神如在,名高志未伸。文章坡老筆,豐度華陽巾。愷悌州符屢,旬宣閫畫頻。鼎臺袖吾手,覆餗彼何人。
春波淡漾雨如絲,放棹湖濱最好時。幾處樓臺明滅里,黃鶯啼上綠楊枝。垂楊兩岸舞枝慵,水漲桃花浪幾重。卻愛船如天上坐,一聲風送鳳林鐘。鐘聲斷續出招提,潑剌游魚上草泥。赤腳老漁生計足,湖東棹過又湖西。繞城渾在水云鄉,剪刀裁云費較量。舊水不知新水碧,晴云爭似雨云忙。山青雨后片云無,月點湖心瓊玉鋪。潭印兩三人影度,夜深驚起一雙鳧。花明鳥語綰行云,蕩槳歸來日未曛。轉過蘇堤人不見,停舟又到岳王墳。
老眼昏花廢課程,小窗久矣斷書聲。夜來忽得君詩卷,自起挑燈讀到明。
一水入東吳,吳中舊有都。武昌魚味好,莫羨四腮鱸!
塞口遙村,蘆溝古道,枯柳西風將暮。水浸寒空,遮盡薊門千樹?;牧曷溲惚淘魄铮瑏y山瘦馬斜陽路。抵多少、破碎山河,登臨盡是傷心處。秦城迢遞萬里,極目桑乾外,范陽煙霧。對咫尺、斷岸驚沙,尋不見、垂楊官渡。問歸期,似巴山、剪燈聞夜雨。
山圍碧玉神仙島,地涌黃金宰相沙。丹荔熟時堆錦繡,翠榕空里起龍蛇。
握手新知話未央,狂歌深夜舞魚腸。蘭陵百斛猶堪醉,莫指宜城憶故鄉。車騎翩翩瀫水頭,朱弦彩筆羨風流。元龍豪氣今馀幾,為汝重登百尺樓。零雨蕭騷滴夜眠,送君愁上木蘭船。征途不為南風惡,何限黃鸝碧樹前。皓齒明眸照玉臺,清帆瀕發更徘徊。憑君小適山陰興,明日溪頭掛雪回。
提劍荊卿勇絕倫,浪將七尺殉強秦。燕仇未報韓仇復,狀貌原來似婦人。
六年避地左思多,挈眷歸來鼓興歌。神佑適園當祀祖,天留寄舫合安和。丹青更易詩千首,課讀需求書萬車。更覓棕鞋方玉杖,從今踽踽老巖阿。
村村屋頭鴉亂飛,塵封爨火炊煙微。鄰人乞食縣門去,羨殺鼠食官倉肥。江南今年星在罶,青錢二百米一斗。詔令減價更賑荒,里老奉行開戶口??h令踏勘初入村,萬戶盡望天家恩。饑民無錢吏胥怒,有名不上官家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