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永濟橋二首 其一
山背錦幈開,
河臨永濟回。
土田平似掌,
桑柘大如槐。
斜日射虹去,
低云將雨來。
無涯負清景,
長是愧非才。
山背錦幈開,
河臨永濟回。
土田平似掌,
桑柘大如槐。
斜日射虹去,
低云將雨來。
無涯負清景,
長是愧非才。
山的背面如錦繡屏風展開,河水流經永濟橋曲折回旋。平整的田地像手掌般開闊,桑樹柘樹高大如同槐樹。西斜的太陽將彩虹射散,低垂的云層攜帶著雨意飄來。面對這無盡的清新景致我心有愧疚,常因自己才疏學淺而深感慚愧。
錦幈(píng):錦繡的屏風,幈同'屏'。
柘(zhè):柘樹,桑科植物,葉可喂蠶。
將:攜帶、伴隨。
負:辜負。
長是:常常。
非才:自謙無才。
此詩應為作者途經永濟橋時所作。通過途中所見山水田園與天氣變化,結合個人行旅感受,展現了對自然景致的細膩觀察與自我審視,反映出傳統文人'觸景生情'的創作特點。
全詩以'過永濟橋'的行旅視角,由遠及近描繪山、河、田、林等自然景觀,再轉向天氣變化的細節,最后直抒胸臆。既呈現了北方鄉村的田園風貌,又通過'負清景''愧非才'的感慨,將景與情自然融合,體現了詩人對景抒情、借景自警的創作意圖。
旅櫬踰十載,孤墳始一抔。樹童烏自徙,溪老獺堪留。未竟生前事,無窮死外愁。才名世人共,天意獨悠悠。
南國枇杷熟,卑枝結子多。一雙拖白練,飛墮綠林阿。
鷓鴣新啼啼且急,草根露重聲如塞。昔聞爾名未相識,今聞爾啼長嘆息。試問哥哥行不得,何用一身生兩翼。羅浮遙遙云似墨,山高水深道多棘。鷓鴣鷓鴣,為爾淚沾臆。
師從幾月罷,賦董復輸燕。名豈勞偏著,心因鍊愈堅。魚龍秋浪凈,星漢客查連。預恐天留佐,虛瞻使節還。
舟鹢凌乘著羽翰,攤錢三老喜安閑。江豚白?欺人甚,噴浪跳波帆影間。
三山原不遠,碧海舊相尋。地接流云氣,人懷出世心。看棋柯欲爛,對酒陸堪沉。向夕迎仙吹,如聞鸞鳳音。
泠泠清影擘云開,誰傍珠簾石徑回。千里有帆應計日,三生無約亦登臺。遙天噴雪無留影,灑墨凌空自作堆。寂照已饒張拙韻,攀藤重許到山隈。
敕使傳宣泛食時,去年今日侍龍墀。江城牢落追前事,一寸丹心只自知。平生曠達慕莊周,老覺悲來不自由。節里憶君頻夢見,遙傳掬淚過江州。
旃檀樓閣倚中天,借住僧房又隔年。方外幾時堪結社,名山到處可棲禪。曉攜金錫云生缽,夜對龕燈月滿船。我憶遠公能說偈,臨風謾為寫長箋。
日伴池魚游,池魚成我友。我知魚甚樂,魚知我樂否。
敵國兵連地數侵,壽藏高筑遍山林。嫖姚破虜辭營第,太傅還鄉散賜金。隴臥牛羊春短草,穴穿狐兔夜堂深。清明麥飯無人灑,日落風顛叫怪禽。
猛虎向我前,山鬼向我后。老僧已坐忘,寂然無何有。
江郊曉日迎丹詔,一札綸音四海傳。圣主九重親制作,儒臣千里任承宣。文章喜見隆三代,京國遙瞻尺五天。尚憶彤廷曾錫宴,衣冠濟濟秩初筵。
漁村近遠鶴汀傍,一陣風來一陣狂。蒼雪捲晴江月冷,白云收影水天長。海鷗沖落頭先白,塞雁銜來喙亦香。釣叟夜深迷卻路,歸舟帶得半帆霜。
瀼東瀼西花映渠,浣花草堂今有無。苦憶平生杜陵老,暮年涕淚滿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