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郊再用韻賦三解 其六
水聚山環旺氣連,榮華富貴各攙前。
劫從無始認為我,數到有終還是天。
曉月園林空唳鶴,晚風亭樹謾鳴蟬。
寄言世上耽迷者,所美當知非美然。
水聚山環旺氣連,榮華富貴各攙前。
劫從無始認為我,數到有終還是天。
曉月園林空唳鶴,晚風亭樹謾鳴蟬。
寄言世上耽迷者,所美當知非美然。
山水環繞,匯聚著旺盛的氣場,榮華富貴之人紛紛爭先。人們從無始以來就執著于自我,然而命運終究有定數,一切還是由天主宰。拂曉的月光下,園林中只有仙鶴空自啼鳴;晚風中,亭邊樹上的蟬徒然嘶叫。我要告訴世上那些沉迷不悟的人,你們所認為美好的東西,其實并非真正美好。
旺氣:旺盛的氣場、運勢。
攙前:爭先。
無始:佛教語,指時間無起始。
數:命運、定數。
謾:徒然。
耽迷:沉迷。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社會可能存在人們追逐榮華富貴、沉迷世俗的風氣,詩人或許在經歷了一些世事變遷后,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從而創作此詩勸誡世人。
此詩主旨在于勸誡世人不要沉迷于世俗的榮華富貴,要認清命運的無常。其特點是將哲理融入自然景象的描寫中,語言平實卻富有深意。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未產生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文人對人生的思考。
豐毛健翮迥無儔,歲歲飄零作遠游。月黑徘徊青塞夜,霜寒凄絕玉關秋。深閨思婦拋紅淚,異域孤臣悵白頭。賴寄平安數行字,雙雙消盡別離愁。
萬玉蕭森繞四檐,坐來惟覺雨纖纖。小窗展卷循環誦,古鼎焚香取次添。爽籟隨風來凈幾,清陰和月度疏簾。應知此地藏脩者,蚤晚蜚聲不久淹。
妾家望江口,少年家財厚。臨江起珠樓,不賣文君酒。當年樂貞獨,巢燕時為友。父兄未許人,畏妾事姑舅。西墻鄰宋玉,窺見妾眉宇。一旦及天聰,恩光生戶牖。謂言入漢宮,富貴可長久。君王縱有情,不奈陳皇后。誰憐頰似桃,孰知腰勝柳。今日在長門,從來不如丑。
高皇已逝邊烽在,再起風流屬底人?自愛盤弓穿白額,不妨無爵慰青鱗。舊聞飛將先寒膽,老向驚沙更請纓。百役單于無一面,李將軍是敗將軍。
千里平堤入水鄉,荷花香凈漲雷塘。村酤慣趁湖頭曲,販女猶知殿腳妝。別浦霜葭愁野鶩,迷樓莎雨泣寒螀。玉鉤斜畔仍疏柳,掀斷殘煙到夕陽。
宮纈慳裁翡翠輕。文犀松串水晶明。飐風新樣稱娉婷。帶笑緩搖春筍細,障羞斜映遠山橫。玉肌無汗暗香清。
社主對諸阡,居廬散百煙。共來鄉社會,同樂帝堯年。折花潮沒屐,吹笛月隨船。偶尋社西去,又賦社西篇。
日催紅?鞢,雪放綠蒙茸。莫向東郊去,王春在九重。云母春冰薄,氍毹曉氣暾。尚垂宵旰意,加惠及元元。雪盡牙簽暖,蕓生竹簡香。夜分猶樂此,定喜日舒長。精華初結紐,璧水再逢春。杞梓扶疏見,君王自作新。云避南山曉,天回北斗春。榮光生八彩,壽色兩嶙峋。君恩破寒色,天笑覺春回。先暖延和柳,曾無羯鼓催。瑞日暉暉上,非煙冉冉收。晴川蠶可浴,翠瀲荇初流。柏酒勤稱壽,椒涂蚤卻寒。靜無游樂事,殊闊濯龍歡。曉光開繡幄,晴色上金除。初進春衣窄,猶應浣濯馀。庶草將蕃廡,群陰自退消。遲遲杏梁日,長照紫宸朝。八風調養力,九地發生深。共被年豐賜,誰知日昃心。睍睆黃鸝出,參差紫燕飛。君仁罿罻闊,惠及羽毛微。粉壁椒花馥,瑤釵彩燕翩。東風呼喚得,隨意作春妍。日養千花氣,風和百和香。君王自仁壽,柏葉更稱觴。寶歷垂無極,璿璣轉未央。繡楹膏露潤,玉殿紫芝香。穆穆清光外,蔥蔥佳氣中。云天看斗柄,寰海受和風。玉甃蘭封麝,瑤池柳養金。宸章先造化,摛藻自春林。
憶昔顏氏子,獨聞夫子道。道既早有聞,壽何貴于老。非如莊叟談,心灰形亦槁。雖處陋巷間,長使顏色好。富貴如浮云,仁義自為寶。嗟我何所求,高情在物表。
湖山相送日,此別遂千秋。歲晚古人盡,天涯老淚流。百年真過鳥,一笑竟荒丘。烏石江頭路,寒花蝶也愁。
帖帖汀荷望眼平,微風疏雨葉香清。令人忽憶西湖曲,碧蓋紅妝短棹橫。
漫憐蹤跡滯林邱,忽誦題函破我愁。鳳閣早傳新姓字,雁門遙憶舊交游。曲中高調驚山鳥,局外閒情笑海鷗。早晚升平君可致,澤癯坐享復何求。
飄飄遷客去,戀戀故人心。墨妙傳雙鯉,情高敵萬金。天旋黃道直,野迥白沙沉。不負青云意,繄君嗣好音。
張君持節洪之都,左招洪崖右麻姑。仙人騏驥不可馭,何以得此當庭除。雪作衣裳丹作頂,戛然長鳴延素頸。夜榻時聞竹下聲,午階每弄花間影。九重蕩蕩天門開,曾侍玉皇香案來。乃知君身有仙骨,地位清寒霜滿臺。只今籠之往何處,為言攜向英山去。我亦東歸尋故丘,結巢愿托三珠樹。
階下草初薰。好鳥時聞。一窗春夢去無痕。晝日漸長風漸暖,籬落閒門。田野綠秧分。桑暗停云。十年重與臥江村。夏淺勝春誰解得,兒女紛紛。菘芥已成齏。韭剪仍齊。東籬瓜架豆棚西。新竹寒花初種菜,各自分畦。鴉觜試芹泥。生事鋤犁。綠楊陰里白沙堤。惆悵舊游渾莫憶,憶著都迷。連日雨風多。氣損清和。青錢疊疊篆苔渦。滿架殘書慵不理,沈睡槐柯。依約碩人薖。永矢如何。陰陰喬木遠山阿。望里寒煙千片濕,幾片橫拖。云破晚星疏。花暗庭除。天垂曠野月來初。昏黑中多交午影,四面欞虛。寂寞子云居。半畝剛余。舊時作賦比相如。深夜夢回茶灶棱,剩箸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