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靈鷲千佛閣為往山野堂紹祖留題
彊支疲薾此躋攀,屈指曾游十載間。
方丈喜添千佛閣,雙眸陟豁四圍山。
可無可有僧衣缽,隨得隨供佛面顏。
門外雪深知幾許,只消透得個重關。
彊支疲薾此躋攀,屈指曾游十載間。
方丈喜添千佛閣,雙眸陟豁四圍山。
可無可有僧衣缽,隨得隨供佛面顏。
門外雪深知幾許,只消透得個重關。
勉強支撐著疲憊的身體前來攀登,屈指算來已經是十年前曾游覽過這里了。很高興看到方丈處增添了千佛閣,雙眼望去四周的山巒豁然開朗。僧人有無衣缽并不重要,能隨時供養佛像就好。門外積雪深厚不知有多少,只需要看透這重重關卡。
彊支:勉強支撐。疲薾(ěr):疲憊。薾,疲勞。
躋攀:攀登。
方丈:佛寺或道觀中住持住的房間,也指寺院的住持。
陟(zhì)豁:登高而視野開闊。
衣缽:原指佛教中師父傳授給徒弟的袈裟和缽,后泛指傳授下來的思想、學問、技能等。
佛面顏:佛像。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中“屈指曾游十載間”推測,詩人時隔十年再次來到靈鷲千佛閣。當時詩人可能已身心疲憊,但出于對往昔經歷的懷念和對宗教修行的向往,再次攀登此地。當時的社會環境或許較為平靜,詩人在游覽過程中,通過對眼前景象的感悟,表達出自己對人生和信仰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詩人對時光流轉的感慨和對宗教修行的超脫心境。其突出特點是語言平實卻意境深遠,以樸素的文字描繪出自然與宗教的融合之美。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并非廣為人知,但它反映了當時文人對宗教文化的關注和思考。
去年白帝雪在山,今年白帝雪在地。
凍埋蛟龍南浦縮,寒刮肌膚北風利。
楚人四時皆麻衣,楚天萬里無晶輝。
三足之烏足恐斷,羲和送將何所歸。
林間求適意,池上得清飆。
稍稍斜回檝,時時一度橋。
水光壁際動,山影浪中搖。
不見李元禮,神仙何處要。
下馬古戰場,四顧但茫然。
風悲浮云去,黃葉墜我前。
朽骨穴螻蟻,又為蔓草纏。
故老行嘆息,今人尚開邊。
漢虜互勝負,封疆不常全。
安得廉恥將,三軍同晏眠。
常苦古人遠,今見斯人古。
澹泊遺聲華,周旋必鄒魯。
故交在梁宋,游方出庭戶。
匹馬鳴朔風,一身濟河滸。
辛勤采蘭詠,款曲翰林主。
歲月催別離,庭圍遠風土。
寥寥寒煙靜,莽莽夕陰吐。
明發不在茲,青天眇難覩。
主人馮軾貴,送客泛舟稀。
逼岸隨芳草,回橈背落暉。
映花雙節駐,臨水伯勞飛。
醉與群公狎,春塘露冕歸。
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
白馬撼金珂,紛紛侍從多。
身居驃騎幕,家住滹沱河。
溪北映初星。
迢遞荊州路,山多水又分。
霜林澹寒日,朔鴈蔽南云。
八座由持節,三湘亦置軍。
自當行直指,應不為功勛。
春風倚櫂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
君去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
火炎逢六月,金伏過三庚。
幾度衣裳汗,誰家枕簟清。
頒冰無下位,裁扇有高名。
吏部還開甕,殷勤二客情。
高秋登塞山,南望馬邑州。
降虜東擊胡,壯健盡不留。
穹廬莽牢落,上有行云愁。
老弱哭道路,愿聞甲兵休。
鄴中事反復,死人積如丘。
諸將已茅土,載驅誰與謀。
大夫擊東胡,胡塵不敢起。胡人山下哭,胡馬海邊死。
部曲盡公侯,輿臺亦朱紫。當時有勛業,末路遭讒毀。
轉斾燕趙間,剖符括蒼里。弟兄莫相見,親族遠枌梓。
不改青云心,仍招布衣士。平生懷感激,本欲候知己。
去矣難重陳,飄然自茲始。游梁且未遇,適越今何以。
鄉山西北愁,竹箭東南美。崢嶸縉云外,蒼莽幾千里。
旅雁悲啾啾,朝昏孰云已。登臨多瘴癘,動息在風水。
雖有賢主人,終為客行子。我攜一尊酒,滿酌聊勸爾。
勸爾惟一言,家聲勿淪滓。
邦牧今坐嘯,群賢趨紀綱。
四人忽不擾,耕者遙相望。
粲粲府中妙,授詞如履霜。
炎炎伏熱時,草木無晶光。
匹馬度睢水,清風何激揚。
校緡閱帑藏,發廩欣斯箱。
邂逅得相逢,歡言至夕陽。
開襟自公余,載酒登琴堂。
舉桮挹山川,寓目窮毫芒。
白鳥向田盡,青蟬歸路長。
醉中不惜別,況乃正游梁。
十年猶執憲,萬里獨歸春。
舊國逢芳草,青云見故人。
潘郎今發白,陶令本家貧。
相送臨京口,停橈淚滿巾。
西望香爐雪,千峰晚色新。
白頭悲作吏,黃紙苦催人。
多負登山屐,深藏漉酒巾。
傷心公府內,手板日相親。
種田東郭傍春陂,萬事無情把釣絲。
綠竹放侵行逕里,青山常對卷簾時。
紛紛花發門空閉,寂寂鶯啼日更遲。
從此別君千萬里,白云流水憶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