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仁王寺
山寺憑高夕未昏,上皇曾此定乾坤。
甌閩散驛緣江島,龕赭收潮入海門。
細雨亂花唐輦道,淡煙疏柳漢營屯。
何時汴水東流畔,君返宸居臣故園。
山寺憑高夕未昏,上皇曾此定乾坤。
甌閩散驛緣江島,龕赭收潮入海門。
細雨亂花唐輦道,淡煙疏柳漢營屯。
何時汴水東流畔,君返宸居臣故園。
傍晚時分,我登上地勢高峻的仁王寺,天色尚未昏暗。當年上皇曾在此處奠定國家大局。甌閩一帶的驛道沿著江島散開,龕山和赭山仿佛收斂著潮水流入海門。細雨中,凌亂的花朵灑落在曾經皇帝車駕經過的道路上;淡煙里,稀疏的柳樹旁是往昔漢軍扎營之地。什么時候能在汴水東岸,君王回到皇宮,臣子返回故鄉呢?
憑高:登上高處。
上皇:指宋高宗趙構。
定乾坤:奠定國家大局。
甌閩:今浙江南部和福建一帶。散驛:分散的驛道。
龕赭:龕山和赭山,在今浙江杭州蕭山區東北。
海門:指龕山和赭山之間的海口。
唐輦道:這里借指帝王車駕經過的道路。
漢營屯:借指古時軍隊扎營之地。
汴水:在今河南省,宋時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靠汴水。
宸居:指帝王居住的宮殿。
此詩創作背景可能與南宋時期的歷史有關。南宋偏安江南,國家局勢動蕩。詩人登上吳山仁王寺,看到眼前的景象,聯想到曾經在此奠定大局的宋高宗,感慨國家興衰,從而寫下此詩,表達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和對和平的期盼。
這首詩主旨是感慨國家興衰,期盼國家安定。其突出特點是借景抒情與用典相結合,營造出濃厚的歷史氛圍。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當時文人對國家命運的思考和情感。
建禮儼朝冠,重門耿夜闌。
碧空蟾魄度,清禁漏聲殘。
候曉車輿合,凌霜劍佩寒。
星河猶皎皎,銀箭尚珊珊。
杳靄祥光起,霏微瑞氣攢。
忻逢圣明代,長愿接鹓鸞。
交親榮餞洛城空,秉鉞戎裝上將同。
星使自天丹詔下,到后定知人易化,滿街棠樹有遺風。
書屋倚麒麟,不同牛馬路。
床頭萬卷書,溪上五龍渡。
井汲冽寒泉,桂花香玉露。
茅簷無外物,只見青云護。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
水木萬家朱戶暗,
卻使六番諸子弟,馬前不信是書生。
朱紫聯輝照日新,芳菲全屬斷金人。
華筵重處宗盟地,自憐亦是膺門客,吟想恩榮氣益振。
長川含媚色,波底孕靈珠。
素魄生蘋末,圓規照水隅。
淪漣冰彩動,蕩漾瑞光鋪。
迥夜星同貫,清秋岸不枯。
江妃思在掌,海客亦忘軀。
合浦當還日,恩威信已敷。
湘川狺狺兮俗獷且佷,利殺業偷兮吏莫之馴。
繄釋氏兮易暴使仁,釋何在兮釋在斯文,
月沉浦兮煙暝山,檣席卷兮櫓床閑。
偃仰兮嘯詠,湘川超忽兮落日啘啘,松覆秋亭兮蘭被春苑。
上人去兮幾千里,何日同游兮湘川水。
青驄聚送謫仙人,南國榮親不及君。
椰子味從今日近,
想到故鄉應臘過,藥欄猶有異花熏。
高樹臨溪艷,低枝隔竹繁。
何須是桃李,然后欲忘言。
擬折魂先斷,須看眼更昏。
誰知南陌草,卻解望王孫。
巖翠凌云出迥然,岧峣萬丈倚秋天。
暮風飄送當軒色,畫圖何必家家有,自有畫圖來目前。
雪霜知勁質,今古占嘉名。
斷砌盤根遠,疏林偃蓋清。
鶴棲何代色,僧老四時聲。
郁郁心彌久,煙高萬井生。
貞機澹少思,雅尚防多僻。攬葛猶不畏,勞形同處瘠。
頭焦詎是焚,背汗寧關炙。方欣見潤礎,那虞悲鑠石。
道與古人期,情難物外適。幾懷朱邸綬,頗曠金門藉。
清奧已蕭蕭,陳柯將槭槭。玉律詩調正,瓊卮酒腸窄。
衣桁襲中單,浴床拋下绤。黎侯寓于衛,六義非凡格。
新正圓月夜,尤重看燈時。累塔嫌沙細,成文訝筆遲。歸牛疑燧落,過雁誤書遲。生惜蘭膏燼,遠為隔歲期。
舉燭光才起,揮毫勢競分。點時驚墜石,挑處接崩云。辭異秦丞相,銘非竇冠軍。唯愁殘焰落,逢玉亦俱焚。
多寶神光動,生金瑞色浮。照人低入郭,伴月夜當樓。熏穴應無取,焚林固有求。夜闌陪玉帳,不見九枝留。
一竹橫簷掛凈巾,
灶無煙火地無塵。
剃頭未必知心法,
要且閑于名利人。
爭揮鉤弋手,競聳踏搖身。
傷頰詎關舞,捧心非效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