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萬庵十章 爐鼎
須信先天事事無,陰陽陶鑄此形模。
真空平等朱砂鼎,虛徹靈通偃月爐。
九竅可風壇壇暖,二時失火藥材枯。
只茲一點無明燄,煉出人間大丈夫。
須信先天事事無,陰陽陶鑄此形模。
真空平等朱砂鼎,虛徹靈通偃月爐。
九竅可風壇壇暖,二時失火藥材枯。
只茲一點無明燄,煉出人間大丈夫。
要相信先天之時萬事皆無,陰陽二氣造就了這外在形態。那如同真空平等境界的是朱砂鼎,虛明透徹、靈通無礙的是偃月爐。人體九竅如風能讓爐壇溫暖,若火候不當藥材就會枯焦。就憑著這一點無明之焰,能煉出人間的大丈夫。
先天:指天地未形成以前的自然狀態。
陶鑄:比喻造就、培養。
朱砂鼎:煉丹器具,這里有象征意義。
偃月爐:也是煉丹器具。
九竅:指人體的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前陰尿道和后陰肛門。
二時:指特定的時間,這里指煉丹時的火候時機。
無明燄:佛教語,指癡或愚昧所生的貪、嗔等煩惱之火,這里有特殊寓意。
此詩可能創作于道教思想盛行的時期,詩人受道教煉丹文化影響,試圖通過詩歌表達對道教修煉理念的理解和感悟。“萬庵”可能是詩人的師長或道友,詩人創作此詩呈送對方交流探討。
這首詩主旨是借道教煉丹之法闡述內在修煉的道理。其突出特點是用煉丹術語象征修行過程,充滿神秘玄理。在文學史上,它反映了當時道教文化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是研究道教文學的重要資料。
東莊在東城,宛似江村里。翠竹護茆檐,柴門映流水。
菱頭初刺人,菱葉已零亂。試問采菱歸,作蔬還作飯。
主人愛此君,手植三十畝。明月落空庭,清風來短牖。
地僻人蹤少,溪深樹影多。遙看泊舟處,斜日曬漁蓑。
樹影連村暗,荷香隔岸聞。移舟向南浦,驚散鶩鵝群。
雙井何人鑿,村名今尚存。試看欄石上,或識漢文園。
稻畦如矩方,畦疏收亦寡。從知道人心,不是喜圓者。
春暖蠶初浴,柔桑綠未勻。小姬持酒果,來祀馬頭神。
細雨紅初熟,薰風綠滿林。采時留幾顆,明日飼山禽。
上岡振衣塵,下岡恐還有。不識岡上頭,能容結茅否。
流水縈林外,回波繞檻前。天光與云影,不得直相連。
垂楊夾古岸,容我寄輕舠。莫向江湖里,驚風挾怒濤。
青青丘隴上,曄曄紫芝芳。眾草驚秋色,云根不著霜。
仙桂從誰折,橋名是處傳。人言吳季子,家住水東邊。
家近神仙宅,蒼松一徑遙。閒來弄泉石,無意問參寥。
古人已云徂,今人思繼武。應知后來人,要以今為古。
日暮荷鋤歸,就此軒上息。西疇猶未耕,遲我養馀力。
煦煦依浮藻,遙遙避釣鉤。濠梁隱君子,知樂不知愁。
中丞英爽一儒生,三載披堅卓有聲。
正冀登壇推上將,誰知授命死危城。
征南渾是春秋義,蜀相長垂宇宙名。
欲問廬江消息渺,幾回惆悵淚縱橫。
短發蕭蕭不受簪,每思方外散幽襟。
行藏何必關人世,歲月無多閱古今。
秋漲有時侵舊路,白云常自滿荒岑。
浮名不愿傳都市,肯向長安浪碎琴。
萬里降王執梃來,
素衣白馬有誰哀。
朝廷自是恩如海,
肯賜劉郎酖一杯。
日隱天北角,月飛海東頭。
清暉到堂除,轉覺夜氣幽。
睥睨天地間,無物奚為憂。
是身如芭蕉,況復身外名。
至人本無心,肯為寵辱驚。
風隨月明來,終夜共清白。
先生靜無語,獨看庭前柏。
冠帶褫客衣,詩書倦塵跡。
好風此時來,應與君相識。
照月槐影碎,吹風柏聲繁。
悠悠此時心,可樂不可言。
明月滿珠林,僧談夜已深。
雖云車馬地,獨有薜蘿心。
客枕能高臥,禪房寄短吟。
風流蓮社在,陶令許招尋。
小雨濕紅蕤,
輕飔動碧池。
東君送消息,
預作探春詩。
鴉飛城闕靜,霜色曉凄其。
野闊煙浮遠,山高日出遲。
依云看古寺,覓徑繞村籬。
東下黃河險,湯湯無盡時。
曉行多犖確,勞悴欲消魂。
遠嶼濃云沒,長空旭日昏。
風高帆競捷,雨急樹齊喧。
曠野無從避,揮鞭指近村。
飛鏡當空,萬里無云高掛。綠粉濕、愁天易化。繁星退避,更三星低亞。涼世界、一片水晶無價。
云際鸞車,山頭鶴駕。折桂客、望姮娥嫁。樓臺白玉,奏霓裳初罷。明入畫、恐博望浮槎下。
露館濤驚枕,
空庭月伴琴。
金山錫谷細評量,
風味端宜老贊皇。
四海一瓶休袖手,
更持北斗酌天漿。
近南逢劇暑,多病客難禁。
與物甘同靜,何人肯見尋。
望云生遠夢,看月得禪心。
咫尺西關路,輸君杖履臨。
回看虜騎合,城下漢兵稀。
白刃兩相向,黃云愁不飛。
手中無尺鐵,徒欲突重圍。
帝子曾游伊洛間,
紫云如蓋護高山。
殷勤寄向時人語,
有日仙人駕鶴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