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贊
布袋包盡太虛空,拄杖擊破三千界。
世界若還擊得碎,拄杖何止如許大。
若言包得太虛空,虛空卻在布袋外。
如何偏愛此等物,常與小兒作一隊。
問世人,會不會。
奪了他拄杖,搶了他布袋。
打殺許多小孩兒,看他彌勒何能解。
彌勒撫掌笑呵呵,明月清風無罣礙。
等到龍華三會時,依前有一彌勒在。
布袋包盡太虛空,拄杖擊破三千界。
世界若還擊得碎,拄杖何止如許大。
若言包得太虛空,虛空卻在布袋外。
如何偏愛此等物,常與小兒作一隊。
問世人,會不會。
奪了他拄杖,搶了他布袋。
打殺許多小孩兒,看他彌勒何能解。
彌勒撫掌笑呵呵,明月清風無罣礙。
等到龍華三會時,依前有一彌勒在。
布袋能將整個虛空都包起來,拄杖能擊破三千大千世界。要是世界真能被擊得粉碎,那拄杖豈止這么大。要是說能包下整個虛空,可虛空卻在布袋之外。為何偏偏喜愛這類東西,還常和小孩子混在一起。問世人,懂不懂其中道理。奪了他的拄杖,搶了他的布袋。趕走許多小孩子,看彌勒佛如何化解。彌勒佛拍手哈哈大笑,如明月清風般毫無掛礙。等到龍華三會的時候,依舊會有一個彌勒佛在。
太虛空:指整個宇宙空間。
三千界:佛教用語,即三千大千世界。
龍華三會:佛教傳說彌勒佛在龍華樹下三次說法度眾。
罣礙:即掛礙,指心中的牽掛、阻礙。
布袋和尚是五代后梁時期的高僧,形象常為袒胸露腹、笑口常開,其言行不拘常規,充滿禪機。此贊可能是后人對布袋和尚形象和精神的一種解讀與贊頌,創作時佛教文化在社會有廣泛影響,人們對佛教的教義和高僧的精神境界有深入探討。
這首贊詩主旨是贊頌布袋和尚(彌勒佛化身)豁達超脫的精神境界。其特點是用通俗語言闡述深刻佛理。在文學史上,它豐富了佛教題材文學的表達形式,以獨特視角展現佛教文化內涵。
率意謳吟信手書。山間行坐水邊居。不是幽閑偏自好。知道。濟時才具本來無。植柳移花兼種竹。多故。此心更看幾時除。說著廟堂誰辦得。曾憶。只宜公等不宜予。
三卿譏世及,孔華粲若星。尾大恒不掉,拊枝攀根榮。火光倏中微,五豎并列庭。禁兵設蘭锜,金彯貂長纓。私門填萬軌,指顧山岳平。龜鼎潛欲移,擁弱徒虛名。豈無賢智謀,發言炳中誠。根蟠固已久,大運終就傾。
玉宇吹花度柏梁,千門飛雪夜茫茫。銀笙暗炙紅爐畔,一曲陽春漏正長。
蘭若深居晝掩扉,任教湖海仰光輝。窗前蕉綠兼云潤,庭下榴紅映日晞。石鼎香凝翻貝葉,竹爐湯沸煮山薇。獨憐咫尺頻相過,時策青藜步月歸。
識得一,萬事畢,畢竟一作么生識。不用天涯海角尋,日用當機明歷歷。諸人若更遲疑,分明為汝指出。
濛澒山頂云,欲雨晝昏黑。似聞田父喜,茅舍有點滴。今年秋有蜚,不敢藝兩麥。天公猶見憐,一犁應不惜。我雖厭泥濘,與爾同休戚。詵詵有遺種,更望雪三尺。
問君謫南賓,野葛食幾尺。逢人瘴發黃,入市胡眼碧。三年不易過,坐睨倚天壁。歸來貌如故,妙語仍破鏑。那能廢詩酒,亦未妨禪寂。愿為尚書郎,還賜上方舄。
喬木生晝陰,清泉響寒溜。前村杳靄中,大有雷霆斗。
射影含沙見短狐,高明懸的亦非夫。紛紛魑魅爭光者,頗解虛堂息影無。
東城江水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見少別離多。浮生能幾何。梧桐相待老。常恐秋風早。萬恨在蛾眉。傍人那得知。
閑倚曲屏風,試寫相思字。不道極多情,卻是渾無思。笑近短墻陰,拋個青梅子。苔上印鉤彎,邂逅難忘此。
鎮撫四夷吾道在,可憐壯志日因循。四年盡瘁今歸去,不負斯民只負身。
物平莫如水,堙阻乃有聲。云胡在坦夷,起立若紛爭。無乃滄溟穴,漏泄元氣精。不然定鬼物,搏激風濤驚。奇觀天下無,每過煩襟清。茫茫彼區域,載物良不輕。微水坤焉浮,非天水奚生。孰知一脈許,而與天地并。因之有真悟,日晏忘濯纓。
此君老去更風猷,冰雪生寒我輩流。穿徑略容攜客共,交情疇昔雅相投。
龍飛九五,記虹流電繞,天開華旦。萬寶成時秋正好,四海皇皇枕奠。教雨仁風,聲名文物,允協斯民愿。途歌里詠,太平今日真見。遙想禹子湯孫,堯臣漢相,拂曉班如剪。萬國衣冠同拜舞,春滿九重宮殿。湛露恩隆,南山慶遠,處處須新宴。瞻天望圣,玉卮萬壽遙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