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斛峰尚書挽詩 其二
論著千年計,崎嶇二紀余。
人多仇直疏,公不羨除書。
曳履歸何晚,儀圖事竟虛。
早知天許嗇,恨不守茅廬。
論著千年計,崎嶇二紀余。
人多仇直疏,公不羨除書。
曳履歸何晚,儀圖事竟虛。
早知天許嗇,恨不守茅廬。
您的論著是為千年大計而作,歷經二十多年的艱難坎坷。很多人仇視正直的諫言奏疏,而您卻從不羨慕升官的詔書。您遲遲才辭官歸鄉,原本期望有所作為的事最終成空。早知道上天如此吝嗇(不讓您施展抱負),真遺憾您當初沒有守著茅廬隱居。
二紀:一紀為十二年,二紀即二十四年。
仇直疏:仇視正直的奏疏。
除書:拜官授職的文書。
曳履:指為官。
儀圖:期望、打算。
嗇:吝嗇。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社會可能存在官場黑暗、正直之士難以施展抱負的情況。詩人可能與逝者相識,對逝者的遭遇和品格有所了解,在其去世后創作此詩以表悼念。
這首詩主旨是悼念李斛峰尚書,突出其正直的品格和坎坷的仕途。特點是情感真摯,通過對比和假設增強感染力。在文學史上雖不一定有廣泛影響,但體現了當時文人對正直之士的敬重和對社會現象的批判。
遠村樹如薺,近岸舟如月。孤舟泊沙尾,危檣見木末。前山景色佳,日暮涼風發。時有渡頭人,蕭蕭吹素發。
匕首無功壯士丑,函封可惜將軍首。秦庭一死謝田光,社稷何曾計存否。不知秦王環柱時,舞陽在前何所為。當時太子不早遣,待客俱來應未知。
本欲成高詠,低吟背落花。隔檣人久立,多恐是詩家。風細不關樹,泉輕微漾沙。此情俱寂寞,馀響送流霞。
白刃血紛紛,佳人化彩云。可憐明月魄,猶戀石榴裙。鶉首天方醉,蛾眉世不聞。哀笳三百弄,總是慰昭君。
兵戈銷盡蜀江深,甘雨和風使者臨。寬得一分非小惠,遠從三殿是佳音。他年鳴鳳曾為瑞,何處甘棠不作陰。提學分司如我問,古梅花下憶論心。
與君連夕燈前語,勝讀千年窗下書。八斗文章千里足,未應低首掾桐廬。
龍尾道南初見子,烱如玉筍出瑤林。別來東海記三淺,歌罷武溪同一深。后五日看真得力,前三語且更留心。平生著手枯桐上,會有人能識此音。
閑臥林泉與世疏,使君三度枉旌旟。未陪徐孺升賓榻,敢屈文侯式敝閭。暫擲魚竿絲半卷,旋開松徑草新鋤。愧無美酒拈巾漉,難得金波款緒馀。未入柴扉即下車,茅齋揮麈緩論書。不知銅虎威權重,豈責荷衣禮貌疏。此日狂歌希魯望,昔年能賦擬相如。篋中殘藁如傳后,雖枉朱轓亦不虛。甘盤德業滿天區,博學承家行有馀。鳳翥頻觀先帝詔,牙簽新補相君書。晨羊不飲康衢靜,夜犬無聲獄犴虛。風績已應推第一,鰲峰深處列仙居。
散發時驚松露浣,泥滿芒鞋月中浣。問儂何意好登臨,秋色撩人不暇懶。
江云如雪樹高低,竹里人家傍水西。滿地松陰春雨過,好山青似若耶溪。
衣冠薄俗孰能淳,橫睨儒林孰識真。外史于今成信史,世間何限斗筲人。
昔為都水使,今為貫城星。問是誰氏子,詩禮聞過庭。傳家一忠孝,孝感有足徵。先君居廬日,供花發于瓶。無情尚可格,況以通神明。伊人久已逝,鄉里有流聲。開卷為再拜,永言風木情。
買鶴載歸去,況逢風雨天。客裝兼有此,江影兩瀟然。濕重毸孤雪,波長立暮煙。園池寧有此,漠漠迥堪憐。
霜風吹林林葉乾,泉聲落日毛骨寒。道人清曉倚闌干,自汲清泉掃紅葉,一庵冬住白云端。
樓櫓臨邊起,旌旗蔽日翻。眾山多魯望,一水控河源。直取巖城鎮,應防敵騎奔。戰閒耕士樂,時遠霸風存。迥眺山川異,煩憂鼓角喧。嗣宗偏引恨,平子易銷魂。老去無長策,春歸憶故園。帝鄉何處是,愁望且開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