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下帶道存
自外元無道,摳衣樂圣門。
能因機以悟,不下帶而存。
身俯心何愧,腰垂手可捫。
步趨如有見,左右自逢原。
鞶錫殊三褫,紳書味數言。
垂魚何足羨,愈以訓兒孫。
自外元無道,摳衣樂圣門。
能因機以悟,不下帶而存。
身俯心何愧,腰垂手可捫。
步趨如有見,左右自逢原。
鞶錫殊三褫,紳書味數言。
垂魚何足羨,愈以訓兒孫。
從自身之外原本就沒有道,恭敬地求學于圣人之門。能夠憑借機緣而領悟,不離開身邊小事就能存道。身體俯身內心有何慚愧,腰帶下垂手可以觸摸。行走好像能見到道,身邊處處能遇道之源。腰帶上的裝飾不同于被多次剝奪官職之人,紳帶上書寫的話語意味深長。腰間垂掛魚符有什么值得羨慕,更可用此訓誡兒孫。
自外:從自身之外。
摳衣:提起衣服前襟,是古人迎趨時的恭敬姿態。圣門:指圣人的門下,這里指儒家之道。
機:機緣、時機。
不下帶:不離開身邊小事。
捫:觸摸。
步趨:行走。
逢原:遇到源頭,指處處能得到道。
鞶(pán)錫:腰帶及上面的裝飾。三褫(chǐ):多次被剝奪官職。
紳書:紳帶上書寫的話語。
垂魚:唐宋時官員腰間佩帶的魚符。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詩人應是一位尊崇儒家之道的學者或文人,在潛心學習和領悟儒家思想的過程中創作此詩,表達自己對道的理解和追求,當時社會可能重視儒家文化的傳承和學習。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儒家之道的追求和領悟,強調道就在身邊小事中。其特點是語言質樸、說理清晰。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文人對儒家思想的尊崇和實踐。
朝來霽色快行人,嫩綠妖紅照眼明。去去諒無留滯嘆,不妨寒食半陰晴。
誰知方丈與瀛洲,塵世紛紛漫白頭。不到嵩山最高處,世人容易揖浮邱。
淡薄情懷。淺綴胭脂。獨占江梅。最好是、嚴凝苦寒天氣,卻是開時。也不許、桃杏斗妍媸。也不許、雪霜相欺。又只恐、誰家一聲羌笛,落盡南枝。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淥波三峽暮,接天流。
風鬟霧鬢。愁絕孀娥添淚暈。頻倚樓看。隔海應同此夜寒。玉梅花下。三弄悲歌聞子野。鐙火蕭寥。忘記新春第一宵。
瑟瑟西風獨閉關,平林一夕損霜顏。秋魂未冷冬青樹,畫筆空存淺絳山。楚澤芳心紛自警,燕臺倦客幾時還。退之驚起汍瀾夜,飛轍青冥未許攀。碧怨無情尚有情,哀蟬從此悟浮生。歸根轉綠非身待,托命題紅抵目成。曾見蔥蘢原不悔,相逢搖落亦堪驚。歸來背枕寒燈夢,猶誤巴山夜雨聲。
昔有仙翁住此間,煉成青發與朱顏。一朝跨鶴升天去,澗草巖花豈復攀。
狼狽沉綿二十秋,忽驚傅翮落巖幽。溫燖積雪千峰底,刻畫窮山二鳥囚。黑夜熊啼通謦欬,晴天木甲散鋋矛。此身何得同溝斷,化石當前恨即休。萬竅呼號聲合時,孤懷起滅入支頤。苦言世械深妨道,未絕天黥尚有詩。挾刃風威疑割席,翳燈嵐氣巧通帷。冰霜剝盡求真面,正要先生作導師。
高堂面山水,境與動靜兼。惟動故能樂,惟靜故能廉。樂也知有馀,廉也笑無饜。
狂酋屢慣騁長驅,未省新軍有被廬。快飲勿辭金鑿落,先聲須破鐵浮圖。?官爾自疲千里,飛將吾寧較一夫。試向八公山上望,當關何用守濡須。
漢家天子學神仙,曾遇真人耳過肩。不待菖蒲長黑發,須知逸樂自延年。
雪閉巉巖石屋深,荒山歲月益骎骎。枉旋蟻磨人間世,難淬龍場死后心。泄霧飛云輕變滅,寒莎衰笛共銷沉。易堂一去焦團老,愁絕昆山老鶴吟。此身何分萬峰藏,飽飯藜羹傲子桑。眼凈煙霏山寂定,心降泉滴夜清涼。果堪空谷了身世,愿就非人為道場。落月寒躔低欲盡,海天回首恨茫茫。
桃源果何處,溪流出殘紅。忽然見桃花,灼灼搖春風。蒸成日邊霞,高吟思無窮。
道林曾放雪翎飛,應悔庭除閉羽衣。料得王恭披鶴氅,倚吟猶待月中歸。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