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通判挽詩 其二
碎劇更嘗久,躋攀鬢已皤。
題輿嗟命嗇,制錦得名多。
銘好傳千載,梁摧付一窠。
書丹慙鈍筆,回惻甚于蘇。
碎劇更嘗久,躋攀鬢已皤。
題輿嗟命嗇,制錦得名多。
銘好傳千載,梁摧付一窠。
書丹慙鈍筆,回惻甚于蘇。
你處理繁雜事務已很久,努力進取鬢發已斑白。身為通判可嘆命運不佳,治理地方卻美名遠播。好的銘文能流傳千年,棟梁摧折只留下孤冢。我慚愧用拙筆書寫碑文,哀傷之情比蘇秦還強烈。
碎劇:繁雜的事務。
躋攀:攀登,比喻努力進取。
皤(pó):白色,這里指鬢發斑白。
題輿:指擔任州郡的佐吏,這里指通判一職。
嗇:吝嗇,這里指命運不好。
制錦:比喻治理地方。
窠(kē):巢穴,這里指墳墓。
書丹:用朱筆在碑石上書寫文字,后泛指書寫碑文。
回惻:哀傷、悲痛。
蘇:蘇秦,戰國時縱橫家,這里泛指哀傷之人。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來看,應是趙通判去世后,作者為其撰寫挽詩。當時可能社會環境相對穩定,作者與趙通判有一定交往,了解其生平經歷,對他的離世深感悲痛而創作此詩。
此詩主旨是悼念趙通判,突出其一生處理繁雜事務卻命運不佳但政績良好的特點。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展現了挽詩這一文學體裁對逝者的緬懷之情。
才逮古循吏,名成初制科。百年存氣節,五郡起謳歌。致政冰銜重,題詩秀句多。風流今已矣,灑涕望江沱。宵旰憂民牧,人才轉寂寥。如公多令望,絕跡上清朝。玉署真成夢,金魚漫在腰。慶源宜有待,嗣子各風標。
短岸綠為天,森森翠玉穿。淺風梳鳳翅,疏雨響鹍弦。倚石秋題葉,烹茶莫醉□。主人詩興好,宜坐更宜眠。
窯神行跡遍神州,功德碑刊德應侯。以骨作薪無甲子,燒犀觀火幾春秋。美輪美奐當無愧,多藝多才自不憂。大矣伯靈之智也,恭惟陶冶到心頭。
十分饑饉十分寒,目見傷心耳亦酸。袖手茅檐對殘日,此身猶是論思官。
人難穩,水難穩,舟畔黃鸝影。相見已相同,相別還相趁。帶雨摘初桃,絕似淚中粉。桃綠有明年,君去有回信?
錢君望鄉勞夢思,陳君奮筆為寫之。毫端歘吸驅鬼物,風霆捲地山川移。紫云峰高當面立,獅子灘聲轉山急。翠竹搖風市塵遠,青楓夾路樵歌入。山腳盤回到石門,桑榆深映數家村。百年丘壟澤未泯,中古衣冠今尚存。高堂老人年八十,皓首紅顏瞳點漆。柴門拄杖望兒還,坐聽庭烏心若失。錢君一見增喟傷,此身如在淮水傍。摩挲門戶欲歸去,細看無路墮渺茫。乃知陳子善戲劇,故假丹青惱胸臆。世間萬事無不然,畫地作餅安可食。陳子亦是憶家客,不特戲人兼自釋。沙際扁舟巳上檣,何當共載歸故鄉。
秋山蕭蕭兮,連山之岡。有幽一宮兮,千古其藏。毓野堂之世則兮,綿瓜瓞以承芳。來宗牖而自度兮,如奉姑嫜。相君子之婉婉兮,發軔康莊。囿一世之天兮,遽瘞佩而沈璜。秋風蕭蕭兮,連山之岡。連山之岡兮,秋風蕭蕭。有永千古兮,幽宮迢迢。一編之女訓兮,慨遺音之寂寥。藹清芬其如在兮,鞶帨彯彯。忍雙親之望望兮,遲女歸而魂消。靈辰不留,誰其擬招。連山之岡,秋風蕭蕭。
進亦人所憂,退亦人所憂。得亦人所憂,失亦人所憂。所憂非憂道,所憂其可留。所憂非憂貧,所憂其可休。古來向道人,能辯憂所由。去去凌九霄,行行戒深溝。敬此之謂修,怠此之謂流。
我愛秋景好,自緣秋氣清。江空石露骨,木落風無聲。偶向畫中見,猶如云外行。祗疑豺與虎,無地得縱橫。
書簽藥裹客窗間,一月吟成病里閑。日日相看好顏色,人情誰得似青山。
夏欲盡頭秋欲初,小涼未苦爽肌膚。夕陽幸自西山外,一抹斜紅不肯無。
豎首橫目人,豎目橫身獸。從獸者智攖,甘人者勇斗。悲哉肉世界,奚物獲長壽。一虎當邑居,萬人怖而走。萬人俱虎心,物命誰當救。莫言他肉肥,可療吾身瘦。彼此電露命,但當相閔宥。共修三堅法,人獸兩無負。
泛江過槜李,瞠眼向煙汀。解領南山月,來尋北斗星。秋心人鬢白,別夢客樽清。鸚鵡湖邊住,天香竟寧馨。
飄然一徑中,云路石玲瓏。高處掠如燕,狂來吟似虹。葉憐霜媚淡,霞指日邊紅。安得人攜手,相將嘯晚風!
無食始學稼,南村尋老農。沙田積雨后,沮洳連云空。方將葺棟宇,擁褐歌年豐。沿源渡水曲,騁望出丘中。歲晏草木盡,空江來遠風。顧影忽自笑,葛巾飏飛蓬。平生坎壈身,何事非所躬。已為后時計,況當吾歲窮。情知倚市利,遠勝刺繡工。所安諒在此,違性傷我衷。填海有精衛,移山有愚公。決策自今始,有善吾其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