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贊
大士真慈念群生,有如慈母憶其子。
盡塵毛剎世界海,一一具此一念中。
惟此一念不退轉,如子得母亦復然。
眼聲耳色互三昧,情與無情同證入。
有能不作實證想,當知此相亦非實。
忽若子母不相知,大士實相常現前。
大士真慈念群生,有如慈母憶其子。
盡塵毛剎世界海,一一具此一念中。
惟此一念不退轉,如子得母亦復然。
眼聲耳色互三昧,情與無情同證入。
有能不作實證想,當知此相亦非實。
忽若子母不相知,大士實相常現前。
觀音大士真心憐憫眾生,就像慈母想念自己的孩子。在那無數世界組成的世界海之中,每一處都包含在這一念慈悲里。唯有這一念慈悲堅定不移,就如同孩子得到母親的關愛一樣。眼睛見色、耳朵聞聲能相互進入三昧境界,有情眾生和無情之物一同證悟佛法。若有人不把這當作真實的證悟去想,應當知道這種相狀也并非真實。倘若子母之間互不相識,觀音大士的真實法相卻常顯眼前。
大士:指觀音大士。
塵毛剎:形容數量極多,像微塵、毛發一樣數不清的佛剎。
三昧:佛教用語,指正定、正受,即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
證入:指修行者通過修行進入某種境界,獲得對佛法的證悟。
實相:指事物的真實相狀,在佛教中指不生不滅、無有分別的空性。
由于缺乏具體信息,推測這首詩可能創作于佛教信仰較為興盛的時期。作者或許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或修行者,在對觀音大士的信仰和修行感悟中,創作此詩來表達對觀音慈悲精神的理解和對佛法空性的體悟。
這首詩主旨是贊頌觀音大士的慈悲,引導人們體悟佛法空性。其特點是將形象比喻與深刻義理相結合,以通俗語言傳達佛教思想。在佛教文學中,有助于宣揚觀音信仰和普及佛法觀念。
死矣中丞莫謾疑,孤城援絕久知危。賀蘭未滅空遺恨,南八如生定有為。風雨長廊嘶鐵馬,松杉陰霧卷靈旗。英魂千載知何處?歲歲邊人賽旅祠。
金谷酒,玉堂花。舊時才筆新風華。慚賦清平老無分,依然富貴屬詩家。
真個美。水墨觀音難比。聞道觀音誰不害。見來須頂禮。徐步金蓮滿地。那更蘭心聰慧。一曲清歌離皓齒。梁塵飛不已。
貴貴如天禮極隆,無人更識下賢風。豈知坤位居乾上,天地之交泰道通。
入城那復得逍遙,酒熟花開卻見招。從此相思不須說,只將詩句寫無聊。
一灘復一灘,如何名古鏡。豈非水澄清,寒碧凈而瑩。鑒此鬢眉真,燭此形容正。質柔陰氣凝,性靜金精孕。不鑄首山銅,不浮泗濱磬。匣空游塵昏,月冷妖蟆屏。輕帆那可張,每畏風力勁。雨波春更狂,冰澌寒未凝。綆耎宜牽長,石很敢斗硬。呼酒酹江神,薦芳致予敬。衰年存節操,全彼天賦命。花縣復歸來,更勤恤民政。
堂堂玉立照青春,昭代由來重世臣。帶納掖庭聯衛士,分符江徼總編民。鹔鹴裘煖鳴鞭疾,翡翠簾深剪燭頻。州縣三年姑少試,驅馳休厭屬車塵。
道人幽夢曉初還,已覺笙簫下月壇。風伯前驅清宿霧,祝融驂乘破朝寒。英姿連璧從多士,妙句鏘金和八鑾。已向詞臣得頗、牧,路人莫作老儒看。
暮蟬聲咽。幾樹白楊葉。細看云嵐舊隱,遺廟在、表忠烈。翌結。弓劍冗。苔花碑字滅。遠水殘陽西下,今人見、古時月。
嘆息延陵客,清才獨后時。三都全入賦,五岳半題詩。壯節摧青鬢,雄心狎翠眉。吳天花欲盡,好訂白云期。
煙樹小重山。微見煙鬟。短橋皓月兩彎彎。恰近銀河明滅處,不似人間。泉石自潺潺。半掩松關。舊家樓閣憶憑闌。拋卻湘弦張永夜,云水誰彈。
林下春晴風漸和,高巖殘雪已無多。游絲冉冉花枝靜,青璧迢迢白鳥過。忽向山中懷舊侶,幾從洞口夢煙蘿。客衣塵土終須換,好與湖邊長芰荷。
我所思兮在何所,情多地遐兮遍處處。東西南北皆欲往,千江隔兮萬山阻。春風吹園雜花開,朝日照屋百鳥語。三杯取醉不復論,一生長恨奈何許。
晨登吳王臺,蒼然望八荒。大江東南去,浮云西北翔。中有鹓雛飛,前隨雙鳳凰。梧桐正蒼翠,亦待鳴朝陽。白露湛清秋,山花已黃黃。折之欲相贈,歲晏同幽芳。
文章士。秀氣岳神鐘聚。看雕鵬、秋風高舉。上青天平步。五五日臨夏五。堂上稱觴笑語。桂子蘭孫齊彩舞。祝壽同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