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深禪人歸衡岳隠山
江浙參尋遍,仍思故隠山。
不知人住處,惟見鴈飛還。
說法龍來聽,長年云閉關。
莫將殘菜葉,流落在溪間。
江浙參尋遍,仍思故隠山。
不知人住處,惟見鴈飛還。
說法龍來聽,長年云閉關。
莫將殘菜葉,流落在溪間。
你在江浙一帶四處參學尋訪,現在仍然思念著曾經隱居的衡岳隱山。不知道你居住的地方在哪里,只看見大雁飛了回來。你講經說法時連龍都會來聆聽,常年在云霧繚繞中閉關修行。不要把剩下的菜葉子,遺落在溪澗之中。
參尋:參學尋訪。
故隠山:曾經隱居的衡岳隱山。
說法:講經說法。
長年:常年。
閉關:指僧人獨居靜修。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推測當時佛教修行之風盛行,深禪人在江浙一帶參學后決定回歸衡岳隱山繼續修行,詩人有感而發寫下此詩,表達對其歸山修行的態度和期望。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對深禪人歸山隱居修行的態度和關切。其特點是意境清幽,情感真摯,通過意象和勸誡之語展現出對修行生活的思考。在文學史上雖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體現了當時與僧人交往的詩歌創作風格。
羨君高尚褫朝紳,始是人間自在身。
深塢結廬窮水石,半山開徑入松筠。
肩輿訪寺常攜鶴,釃酒邀朋祇墊巾。
我欲效尤歸未得,又驅疲馬踏京塵。
風露入林阿,紛紛奈落何。
滿庭添野景,開戶覺明多。
未逐滄浪遠,堪憐腐草和。
無由遮醉眼,歸思滿煙波。
祖龍何事苦東巡,仙駕歸來冢草新。
項籍已飛三月火,子嬰猶醉六宮春。
元來滄海殊無藥,卻是芒碭暗有人。
自古乾坤屬真主,驪山山下好霑巾。
照坐壺冰寒凜凜,北斗揮漿均祓飲。
興慶池頭春色濃,亂柳搖金花罩錦。
雕章麗藻俱時才,落筆頌歌兩兩臺。
府公莫惜玉山醉,明日天綸鳳詔來。
名品參差十數窠,商船千里任風波。
土花分破根株小,春色隨來意氣多。
欲種更看移樹法,將開須與傍欄歌。
中年漸不勝杯酌,紅翠他時奈爾何。
太湖可漁山可樵,漁樵隠者非一朝。
醉拍溟渤摩穹霄,歌詠周孔追松喬。
故磯人歸今寂寥,秋空浪穩蘭為橈。
何為不去走市朝,況無一策陳虞堯。
嗟哉生事垂簞瓢,母齒豁豁群兒齠。
啼寒悲饑如鴟鸮,古人以此嘗折腰。
敢不歡喜祿下僚,滄浪有景直不遼。
西風起時心搖搖,異日掉臂君可招。
寒光凈色照花林,更喜詩家共賞心。
謝客不成春草夢,杜郎須強海棠吟。
惟憂別去歌云散,不管愁來鬢雪侵。
且試主人新酒令,片紅飄琖十分斟。
繡車蕭鼓動香街,鐵鎖龜城度曉開。
仙鳳傳香留蜀國,夜龍銜燭上蓬萊。
月如流水隨天遠,人似夭桃出洞來。
無限風光追不盡,只驚信馬到瑤臺。
水鄉真個似三吳,碧淀涵秋水鑒湖。
十里香風起蓮萼,半空飛雪下鷗雛。
隄森古木嚴征仗,塞繚方田展角圖。
閑艤洛陽橋畔飲,風濤還到此中無。
深仁醴澤浹威靈,最是櫜兵與緩刑。
坐接邇僚均父子,手揮宸翰走風霆。
臣心未報空號慕,??牧無知亦涕零。
視古諸侯從儉約,忍思遺詔尚丁寧。
樂天嘗日潯陽渚,舟中曾遇商人婦。坐間因感琵琶聲,為托微詞寫深訴。因重佳人難再得,故言何必曾相識。今日相逢相識人,青衫拭淚應無極。
我因從官臨川去,豫章城下風帆駐。續有翩翩畫舸來,斜陽共系垂楊樹。綠窗相近未多時,紅簾半動聞私語。認得舟中是故人,從人來自韶陽路。
柔情脈脈不得通,余時冉冉時聞度。借問舟中是誰氏,長自廬江佳麗地。蘇姓從來字小卿,桃葉桃根皆姊妹。十歲清歌已遏云,十一朱顏妬桃李。十二能描新月眉,十三解綰烏云髻。
亂花溪上偶相逢,一托深心許為壻。翠鬟曾翦系平生,暗斷金釵為盟誓。無何官難兩相忘,因茲流落來天際。揚州一夢今何處,風月心情向誰訴。
筭來爭似不相逢,空感當時無限事。昔日風光曾作主,今日風光如驀路。腸斷江頭夜不眠,風帆明日東西去。
薄宦留連未得歸,思親懷舊兩依依。
嶺頭梅信憑誰去,枕上鴻聲到此稀。
君喜及瓜催北響,我嗟垂翅倦南飛。
何時共作東都客,不厭京塵化旅衣。
朔南萬里使車馳,忽得山陰虎節歸。
華省班聯青瑣貴,故鄉心逐白云飛。
江風雙槳催紅旆,海日層樓倚翠微。
郡事逍遙吟醉里,老年行樂更光輝。
百流南瀉昌江潯,涵光吐潤生良金。
從前良令固無幾,矧復惠政留于今。
四十年來耆舊語,李謝劉楊遺愛深。
高君氣象又宏遠,能以和易調群心。
政平訟簡日多暇,遠囂凌俗開胸襟。
旋治東園敞軒闥,四睇環聳千高岑。
已占溪山足清思,更添桃李成濃陰。
斯亭不獨與民樂,樂得賢者同登臨。
嗟予萬思走燕趙,弱羽歸飛思故林。
空吟絕致未能往,徙倚南風聊寄音。
寧越佳山水,西湖似浙城。
桂多天竺子,潮欠海門聲。
路向林梢轉,天隨野色橫。
從茲棲泊者,無復渡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