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四十二首 其一○七
一法若有,脫羅籠處萬象平沉。
萬法若無,沒遮護時紅塵滿地。
如孤云行空,如寒月即水。
擬從于此覓云山,何啻白云千萬里。
一法若有,脫羅籠處萬象平沉。
萬法若無,沒遮護時紅塵滿地。
如孤云行空,如寒月即水。
擬從于此覓云山,何啻白云千萬里。
如果執著于一種法,擺脫束縛時世間萬象都將沉寂。如果認為萬法皆無,沒有遮護時塵世煩惱便會滿地。就像孤云在天空中飄蕩,像寒月倒映在水中。若想在這里尋覓云山勝境,那和白云的距離何止千萬里。
一法:指某一種特定的佛法或道理。
脫羅籠:擺脫束縛。
萬象平沉:世間萬物都歸于沉寂。
萬法:佛教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
遮護:保護、遮蔽。
紅塵:指人間俗世。
何啻:何止。
此詩為偈頌,偈頌常用于表達佛法見解。作者創作時應是處于對佛法深入思考、修行感悟階段,旨在用詩偈傳達對佛法修行中執著與放下等觀念的理解。
這首偈頌主旨是勸人在修行中不執著于法的有無,保持自然自在。其特點是哲理深刻,以形象比喻闡述佛理。在佛教文學中,這類偈頌有助于傳播佛法思想。
忠武鄉閭駐轍過,柏陰森列更摩挲。
辭家壯志憑孤劍,報國先聲震兩河。
北窖攀髯魂正遠,西泠埋骨淚偏多。
天傾宋社殊難問,可奈乾坤澒洞何!
乾坤成毀由來事,
生世真同黍一炊。
嗟我已過三萬日,
馀年有幾自應知。
江門覓路拜高岑,瞻仰嵯峨春暮陰。
溪雨欲來山氣歛,泉臺長掩法源深。
煙開孤白啼歸鶴,土釀新紅出遠林。
舊日繞床孫漸老,一盤荼味薦微忱。
去年浮海上辭書,回首風煙幾日馀。
芳草無情空滿地,浮云有淚獨沾裾。
山光十里銀盛雪,泉影千年井覷驢。
便擬種松三萬本,青青長蔭祖庭迂。
白露澄清夜,遙空月似盤。
庭階流素影,玉戶不知寒。
昨日人回問塞垣,
陣前多有未招魂。
營司不許分明哭,
寒月家家照淚痕。
須江壯哉縣,誰遣莽成墟。
舊觀嗟難復,罷民苦未紓。
手摩應切切,鞭算盍徐徐。
賴有賢邦伯,當令子志攄。
金城秋柳碧毿毿,
久罷軍中捫虱談。
何日伏波酬大志,
更攜銅柱表交南。
蓬萊宮闕有神仙,
解釋春風欲斗妍。
不是殊狂曾迕物,
肯將飛燕謂當前。
吾皇盡孝,宗廟務崇尊。鉅典備彌文。
巍巍東向開基主,七世祔神孫。
追思九閏整乾坤。環宇慕洪恩。
從今密邇高宗室,千載事如存。
拜手中臣罪祓除,
探湯剪爪仗神巫。
竟將老子篋中物,
看作司空城旦書。
大道無名,金丹有驗,工夫片時。似嬰兒嬌俊,不離門戶,盈盈姹女,緩步深幃。二八當年,黃婆匹配,隔礙潛通勢似危。須臾見,見靈明寶藏,一點星飛。
其時。似執躬圭。深保護陰陽造化兒。轉南辰北斗,回風混合,雷轟雨驟,只許天知。夢幻浮生,天長地久,云路著鞭休要遲。金不壞,合朋合德,三教同歸。
平安且得慰高堂,一葉扁舟返故鄉。
庭樹亦知人意好,西風吹盡不嫌涼。
青春伯子先捐館,白首慈親舊倚門。
泣向紫荊疑是夢,愁聞孤雁欲銷魂。
棄繻偶得燈前認,遺事堪于月下論。
三十年來多涕淚,鹡鸰相急在中原。
畫舫相排若比鄰,不曾珠箔障香塵。一家語笑情初洽,半晌沉吟態更真。紈扇偶擎非掩斂,羅衣欲換且逡巡。憑闌囗自青天看,幾見嫦娥要辟人。
一分才調一分情,全是玲瓏不是輕。傾國偶逢須福分,守宮才退更鮮明。裙邊蝴蝶郎持定,袖上花枝姊唾成。仙骨未容人仿佛,自臨春水照盈盈。
左倚蘭橈右桂旗,驚鴻影落碧玻璃。生成細骨輕軀好,悉聽橫看側視宜。恕我狂名簾不下,厭人諛語傍潛移。幽蘭自是深閨種,許蝶聞香禁蝶知。
亞字紅橋折向東,櫓枝搖曳太匆匆。云多離合晴難定,花有陰陽致不同。逼近更聞香蕩越,薄瞑猶勝月朦朧。明眸焉肯輕回睞,自覺微波面面通。
歲晚人猶隔,汀寒晝不嘩。松門當遠岫,竹檻俯平沙。鷺宿依冰片,鷗飛亂雪花。如聞子猷棹,乘興到山家。
空齋灘響入,塌岸水痕除。竹杪喧檐馬,蕓邊走壁魚。門無題鳳字,村有臥龍廬。曲巷寒門里,空傳長者車。
推窗迎嶠立,垂釣鑿冰開。未葉先生柳,馀花處士梅。鳥從煙里度,人向雪中來。暝色青溪上,緣君首重回。
佳景每自愜,幽期孰與論。林開延岫色,沙圮滅溪痕。洗藥穿松葉,移尊傍竹根。江山待詞客,幾杖向誰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