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宋監丞新三先生祠刊二劉遺文以二詩紀實 其一
兩翁仕不至丞郎,名節能流百世芳。
窮巷號為通德里,舊書藏在善和坊。
古楹日敝加丹刻,老柏年深益黛蒼。
太守懷賢崇教化,鄉先生盍祭于鄉。
兩翁仕不至丞郎,名節能流百世芳。
窮巷號為通德里,舊書藏在善和坊。
古楹日敝加丹刻,老柏年深益黛蒼。
太守懷賢崇教化,鄉先生盍祭于鄉。
這兩位先生做官沒做到丞郎高位,但名聲與節操卻能流傳百世,散發芬芳。他們居住的窮巷被稱作通德里,舊藏書存于善和坊。古老的楹柱日漸破敗,如今添上了朱紅雕刻;年老的柏樹歷經多年,愈發青黑蒼郁。太守緬懷賢才、推崇教化,鄉先生本就該在鄉里受祭祀。
丞郎:泛指高級官員。
通德里:可能是兩位先生居住之地的名稱。
善和坊:可能是藏有他們舊書之處。
丹刻:朱紅的雕刻。
黛蒼:青黑蒼郁。
盍:何不,這里有應該的意思。
推測是太守新建三先生祠并刊印二劉遺文,詩人為此事創作此詩。當時社會可能重視文化傳承和賢才的道德教化作用,太守的行為也是對這種風氣的一種推動,詩人在這樣的背景下紀實并表達贊美。
此詩主旨是贊美兩位先生的名節和太守的崇賢之舉。特點是質樸地展現人物事跡與意義。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重視賢才和文化傳承的社會風氣。
野雪來無際,風檣岸轉迷。潮吞淮澤小,云抱楚天低。蹚?船鳴浪,聯翩路牽泥。林烏亦驚起,夜半傍人啼。
瑤榭瓊臺望轉深,紅云穿日散輕陰。天留霽雪教人賞,地放寒梅要客尋。閱歲已知頻改易,逢時何處不登臨。悟來自笑渾多事,何用題詩在碧岑。
感君寄吳箋,箋上雙飛鵲。但效鵲雙飛,不效吳箋薄。
漁父勞相問,蘆中又一人。圖書青草沒,兒女白鷗親。十日依沙嶼,三年似水蘋。浮沉吳楚好,終是北堂身。
天教龍馬現河圖,盡把先天授伏羲。三極都從九里出,六爻只向一中推。易如可毀乾坤熄,神本無方晝夜知。三圣有憂辭已贅,寥寥千載復何時。易寂無為有感幾,幾存萬物未生時。陰陽理向極中看,天地心從復處知。潮上海門探月窟,日回地戶濯咸池。何時騎鶴研朱露,共勘經圖叩古羲。西狩事非文殆喪,舂陵書出道寧孤。六經有舌存先圣,千古留心付后儒。杲日麗天隨處見,逝川行地幾時無。齋居珍重賡歌意,即此全吞太極圖。
蒼色映池水,蕭蕭生暮寒。有時秋雨中,遙見山僧還。
香艷雙凝立,知為姊妹行。夢能通翡翠,魂欲化鴛鴦。含璧承珠露,同心在水鄉。媚人如待嫁,肩右是娥皇。
朔風吹雨來溟溟,豈為元宵須送燈。百草定知寒不茁,三辰愁向暗中行。梳頭暖閣還呼炭,燒葉茶爐尚帶冰。今日微陽弄光采,時來曝背近檐楹。
地上有錢流,冥閒無半字。自作槁木看,靜閱滄江流。
帝居在震,龍德司春。開元布澤,含和尚仁。群居既散,歲云陽止。飭農分地,民粒惟始。雕梁繡栱,丹楹玉墀。靈威以降,百福來綏。
朔庭喜見戰塵收,石洞疑從大士游。不道受降唐壁壘,何如奉使漢風流。天低臺觀三千里,雪近顛毛四十秋。短劍蕭森心尚壯,君恩回首幾時酬?
曾共芙蓉下視州,舊沖仍是醉鄉侯。半山相俟歸投老,若水公兮急退流。世事每觀強努力,人生何似大刀頭。摛文盡自染燕許,閑夢何妨我蝶周。
宜人秋氣薊門時,仙令飄飄萬里馳。五嶺鄉心隨白雁,八閩海色動青驪。烽煙西北頻驚眼,民力東南可察眉。我亦分符同作吏,知君為政是吾師。
危檐挑月漸西偏,竹影搖窗品夜弦。徵變悲音弦欲斷,婆娑應可慰無眠。
屋后青山門外溪,小橋遙接稻秧畦。人家遠近蒼煙里,桑柘陰陰戴勝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