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卷
妙在心通與理融,卓然有見是英雄。
大儒晚作韓考異,往哲曾非墨尚同。
折角爭希郭有道,鬀眉求似狄梁公。
可憐老學孤無助,月落參橫讀未終。
妙在心通與理融,卓然有見是英雄。
大儒晚作韓考異,往哲曾非墨尚同。
折角爭希郭有道,鬀眉求似狄梁公。
可憐老學孤無助,月落參橫讀未終。
精妙之處在于內心通達且與道理融會貫通,能有卓越見解的人便是英雄。大儒朱熹晚年作《韓文考異》,往昔賢哲也曾反對墨子的‘尚同’主張。有人像郭泰那樣折角巾以顯風度,有人剃眉來模仿狄梁公。可憐我這老書生孤獨無助,直到月落參橫還未讀完書卷。
心通與理融:內心通達,與道理融會貫通。
卓然:卓越的樣子。
大儒:指學問淵博的儒者,這里可能指朱熹,他晚年作《韓文考異》。
往哲:往昔的賢哲。非:反對。墨尚同:墨子的‘尚同’主張,即上下一心為人民服務,為社會興利除弊。
折角:指郭泰,他曾因頭巾被樹枝折角,時人紛紛效仿。郭有道:即郭泰,字林宗,有道是當時對人的一種美稱。
鬀眉:剃眉。狄梁公:即狄仁杰,封梁國公。
老學:年老還在學習的人,這里是作者自指。月落參橫:月亮落下,參星橫斜,指夜深。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可推測,詩人可能處于一個學術氛圍濃厚但自己在學問鉆研上較為孤獨的環境,或許當時社會上存在一些盲目跟風、缺乏獨立思考的現象,引發了詩人的感慨。
這首詩主旨在于強調做學問要心通理融、有獨立見解。通過用典,展現出詩人對學術的嚴謹態度和對時風的思考。在文學史上雖不屬經典名篇,但反映了當時學者的學術追求和精神狀態。
飛羽凋零又秭歸,卯金馀息孔明知。春秋兩字誅千古,不用當年磔操丕。
罷釣寒江向晚,尋梅雪里初晴。同輩年來有幾,嗟予老去無成。
風流紫府郎,痛飲烏紗岸。柔軟九回腸,冷怯玻璃碗。纖纖白玉蔥,分破黃金彈。借得洞庭春,飛上桃花面。
毫端偶集一微塵,何處溪山非此身。狂客思歸便歸去,更求敕賜枉天真。
蕩里舟輕指外沙,夾溪檐卜正催花。南風借與迎親便,未離家時巳到家。
水畔螢飛雨過時,天涯逐客獨思歸。慣聽相應昏昏月,好在橫塘舊釣磯。
子思詩二百,開卷淚沾衣。今世識者少,古人能亦稀。當年出咳唾,此日成珠璣。誰憐盛名后,妻子貧無衣。
一騎吳關外,悲歌脫畏途。殘生馀海嶠,萬死得江湖。盆底冤誰燭,壚頭興未徂。十年攜手淚,相對濕菰蘆。
青鳥殷勤寄錦綃。展看圖畫倍魂銷。誰從天士眠鴛浦,長待仙人渡鵲橋。楊柳岸,木蘭橈。小紅樓下又春潮。人間豈有銀河隔,愿逐秦娥聽玉簫。
岡子原頭春色濃,小車晨出看東風。雨馀林潤人烏好,日煖沙平我馬同。西引峰巒來座上,東瞻樓閣起天中。詠歸莫作匆匆晚,儻解相逢擊壤翁。
十年塵海勞魂夢,此日重來眼倍清。好景恨無蘇老筆,乞歸徒有賀公情。白鳧飛處青林晚,翠壁明邊返照晴。爛醉湖云宿湖寺,不知山月墮江城。
簾壓濃寒晝掩門,沈香火暖澹氤氳。舊時衫子渾無用,剪作仙家百衲裙。
今朝才得見征鴻,羈客凄涼意萬重。數行若到江南去,好寫平安向遠空。
郭淮豈得為許歷,曹獻敢言如亞夫。祁山再見伐崇旅,鳳鳥不來嗟已夫。
清溪粼粼生淺花,曉日倒射搖金沙。翩然雙鷺下危石,玉雪照影無纖瑕。溪邊小景入圖畫,青煙綠樹漁翁家。漁翁歸來歌未終,鷺鷥忽起蘆花風。回眸遙望不可極,但見白玉飛青空。昔年夜宿瀟湘浦,徹曉不眠聽急雨。解衣曳杖立沙頭,何似今朝得容與。長安馬寒泥沒腹,雪滿朝衣凍肩縮。試令援筆題此圖,長篇應賦《歸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