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翁權教
鐵庵同隊亦同庚,鵬鷃逍遙各問程。
渠夢南柯曾富貴,君歸西洛作耆英。
戴花未肯疎劉監,起??終當致魯生。
須向乘除驗天理,莫將夕秀博朝榮。
鐵庵同隊亦同庚,鵬鷃逍遙各問程。
渠夢南柯曾富貴,君歸西洛作耆英。
戴花未肯疎劉監,起??終當致魯生。
須向乘除驗天理,莫將夕秀博朝榮。
我和鐵庵同屬一個隊伍且年齡相同,我們像大鵬和小鷃一樣各自逍遙地探尋人生道路。他曾如在南柯夢中享受過富貴,而您回到西洛成為德高望重的老者。您像劉禹錫一樣愛花不愿疏遠朋友,最終也會像魯國聘請儒生那樣得到重用。應該從世事的變化中去驗證天理,不要用晚年的德望去換取一時的榮耀。
鐵庵:可能是作者友人,具體身份待考。同庚:同歲。
鵬鷃:大鵬和小鷃,出自《莊子·逍遙游》,代表不同的人生追求。問程:探尋人生道路。
渠:他。南柯:典出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傳》,比喻富貴如夢。
西洛:指洛陽。耆英:年高望重的人。
戴花未肯疎劉監:劉禹錫愛花,這里以劉禹錫自比或比翁權教,指不愿疏遠朋友。
起??:指聘請人才。魯生:魯國的儒生,這里泛指賢才。
乘除:指世事的消長變化。
夕秀:比喻晚年的德望。朝榮:比喻一時的榮耀。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定。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作者的友人鐵庵可能經歷過富貴但已如夢般過去,而翁權教選擇回到西洛安度晚年。作者可能有感于友人不同的人生境遇而創作此詩,表達對人生的思考和對友人的勸誡。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對人生不同選擇的理解和對友人的勸誡。其特點是用典豐富,以形象的比喻和典故闡述人生哲理。在文學史上雖可能無顯著地位,但展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對友情的珍視。
天道無私果是非,斯人如鳳中人機。
雄驚一矢從南落,雌領諸雛向北飛。
且與龜龍為伴侶,未應螻蟻損毛衣。
吾皇致理肩虞舜,會見翺翔下德輝。
江梅飛故枝,桃李日夕更。
宰物初無心,芳菲自奔競。
幽禽衘真如,歷歷喚不醒。
東里似得之,與春忘謁請。
頹然蘧廬中,槃薄天地永。
交情海漚發,吟興秋翮勁。
璀璨十二旒,陶謝不獲騁。
須知云氣蒸,未害山石硬。
但君已追風,顧我猶蹇乘。
試馮作詩光,普照萬物盛。
物盡照亦空,何許開絕景。
他時從此來,一眄躐千圣。
朝衣暫此擁屏星,長笑他時智慧昏。
不以誠心尊孔氏,卻將吾道奉祇園。
由來博施能周物,曾是寒生亦叩門。
只恐堂成待公落,鏡中黃色尚山根。
丹桂從來未發花,今年花發眾驚嗟。
盈盈簇蓋真珠細,片片籠車美玉斜。
閶闔攜香熏席綺,嫦娥流影動窗紗。
乾坤著意欣逢遇,收得風光向北夸。
前引蒼龍駕,人間春欲光。
遽先鴻滅影,應誤蝶尋香。
何事雪霜際,不隨松檜長。
無言倚晴日,酌水與君嘗。
簡在天心世所知,賜環欣與我同歸。
耦耕曩已神先受,追路今休詠式微。
洗腳上船無昨夢,舉頭見日有祥輝。
扶搖本自南溟起,只恐難淹九萬飛。
平樂舂陵地接連,嶺南嶺北異風煙。
罪分輕重當如此,坐阻聲容空自憐。
天上恩書來有日,湖邊歸路約同船。
東門取醉鄰居耳,已辦金魚當酒錢。
長笑空言謾九丘,更攜余刃佐方州。
老奸不復潛封內,佳句終然到筆頭。
秋入江山供遠思,路回猿鶴佇清游。
只應未厭斯民樂,還聽鐘鳴十二樓。
不因投竄抵昭平,爭得相逢一笑親。
塵里妙空居士室,琴邊聊見宰官身。
周颙尚以妻為累,元亮惟知隱是真。
莫逆于心更何語,撥開船子過牢津。
斵輪知讀書,解牛知養生。天下一致耳,冰泮無余情。
向來所筌蹄,俄已蜩甲輕。豈必吟澤畔,始為當世清。
魯堂殆庶幾,居然黜聰明。蠢蠢冠屨間,胸中妙難名。
鼓鑄雖有自,竟脫模范成。詩翁既遷去,委蛻今韓城。
閉門作龍蟄,端俟風雷驚。文史聊寄徑,與古將抗衡。
何以識此心,標牓輝前楹。他年付卷舒,會見推善鳴。
應憐劉季陵,寂寞初無聲。
鼻端漫故蠅,心與天地遠。
聲容天地前,長似西湖晚。
判合亦何常,從古車輪轉。
君不見儒衣壌壌趨白頭,幾人管鮑情相收。
我豈季子難之鄒,行矣同聽黃栗留。
襟懷落落富經綸,造命奇窮道不伸。
詩以百篇天上獻,身為萬里幕中賓。
每聽故老談風節,尚有遺文照水濱。
聞說神游已無礙,想經山頂亦逡巡。
誠意通群祀,朝來忽已飄。六花紛汗漫,千里入均調。
趙璧光凌日,隋珠暗擲宵。老農愁自判,稚子喜來嬌。
化育知難詰,形容豈易描。白鹽聊比擬,黃竹謾謳謠。
談柄迷修麈,朝衣奪素貂。豐穰歸嗣歲,收拾謝枯樵。
淺露先生履,深齊惠可腰。思添韋應物,狂助蓋寛饒。
民食逃艱粒,宸心定解焦。樓高天構玉,池迥地疏瑤。
爽韻陪松檜,嚴聲陋鼓簫。亡羊空道路,失鶴但云霄。
撫運年將往,侵人鬢欲凋。題輿真健筆,險句壓寒綃。
重愧非名士,茲焉綴下寮。主賓參沔渡,杖履集山椒。
故事梁園在,風流楚國遙。瓊瑰爭報復,宇宙一漂搖。
莫訝春來晚,春來待此消。
二子麻衣掩舊春,霏霏眥血灑驚塵。
白云不雨還遮岫,清潁無心解閱人。
禍福循環終有數,詩書飽腹未為貧。
何當跋馬同君去,蘿月松風慰禿巾。
爭攜懃意烹春風,終焉臧谷同一蹤。
莫言不落第二月,須知所好非真龍。
竊香安得青瑣趣,效??頗慚西子容。
此言雖小有大喻,馮君轉達裨時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