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北山一首
幅巾高蹈挹洪崖,閑灑銀鉤著玉杯。
文律不論先漢后,詩源遠自國風來。
卻愁小子方攻冉,未必吾師肯鑄回。
極欲去修床下拜,扁舟歸夢繞南臺。
幅巾高蹈挹洪崖,閑灑銀鉤著玉杯。
文律不論先漢后,詩源遠自國風來。
卻愁小子方攻冉,未必吾師肯鑄回。
極欲去修床下拜,扁舟歸夢繞南臺。
頭戴幅巾高逸隱居,向仙人洪崖作揖致敬,閑來揮灑如銀的書法筆觸在玉杯之上。文章的格律不區分先漢還是后漢,詩歌的淵源是從《國風》而來。卻擔憂那小子正在攻擊冉求,不一定我的老師肯像當年孔子教育冉求一樣去教導他。我非常想去行床下拜的大禮,歸鄉的夢繞著扁舟回到南臺。
幅巾:古代男子用絹一幅束發,稱為幅巾,是一種表示閑散的裝束。
高蹈:指隱居、避世。
挹洪崖:挹,作揖;洪崖,傳說中的仙人。
銀鉤:指書法,書法剛勁有力如銀鉤。
文律:文章的格律。
國風:《詩經》中的《國風》,代表了古代詩歌的源頭。
攻冉:冉指冉求,這里可能是指有人像當年季氏攻擊冉求一樣去攻擊他人。
鑄回:回指顏回,孔子對顏回悉心教導,這里指老師的教導。
床下拜:表示恭敬的大禮。
南臺:可能是作者家鄉的一處地名。
由于“和北山一首”這類唱和詩通常是詩人與友人之間相互酬答之作,推測此詩創作于詩人與北山友人交往期間。當時可能社會環境相對穩定,詩人有閑情進行文學創作和交流。詩人可能在隱居生活中,與友人探討文學創作,看到一些現象引發了他對他人的擔憂和對師長教導的渴望。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詩人的文學追求、生活態度以及內心的情感。其特點是用典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將生活場景與情感抒發巧妙結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沒有廣泛的影響力,但體現了當時文人之間唱和交流的文學風氣。
云鬢蓬松釵欲墜。日過紗窗,猶自怏怏睡。一線情思常似醉,身慵半擁紅鴛被。臉際銷紅眉鎖翠。無語沉吟,總似多情淚。一縷尖風侵繡袂,鏡兒偏曉人憔悴。
長風不打畫船回,更為山靈掃玉臺。走馬城中具茶果,青天白日繡衣來。將晴積雨此何時,我病山中久不知。驄馬今朝在何處,江邊人吏望旌旗。昔者吾聞周柱史,青牛紫氣出函關。有心來鼓南溟柁,信息朝來已到山。
病枕驚春,愁杯餞日,困消吟力。細柳窺檐,絲絲弄柔碧。朝來雨驟,應負了、鈿車游客。蕭寂。休去倚闌,怕繁香吹息。羈棲海陌。同是天涯,青衫淚痕藉。滄波照影水國。雁行北。指點落花飛絮,都是斷腸來歷。但夢魂長記,七十二峰山色。
丹橋綠柳囀黃鸝,碧澗深林對小池。睡起閒情題畫箑,薰風動處樂雍熙。
門地人爭羨,才華世罕儔。麟經恢舊業,虎榜掛時流。筆陣驚風雨,文光射斗牛。儀曹聲價重,魏國寵恩優。
雨過瀟湘近午鐘,芰荷風暖水溶溶。帆檣曲折隨流轉,看盡衡山九面峰。
三大營開暖始操,通倉肩粟未為勞。擺邊莫但胡兒笑,屯堡烽臺月自高。
客途十步九停車,雨后嵐容分外加。風趁鷺鸞低掠水,露黏蝴蝶弱依花。深林有寺云常鎖,野渡無人日自斜。太息離鄉今兩月,青山送我到三巴。
一雁孤風乍臨渚,兩雁將飛未成舉,三雁群行依宿莽。蘆花已倒江上風,云間分飛那可同。
規摹廣大理精微,天末行云鑒里飛。莫把空言看簡冊,更知實理在宮闈。曉看紅日上霜威,夜按蒼龍運九畿。獨抱孤衷竟誰識,前山陰斂又揚揮。才資如子世應稀,自喜寒門女有歸。我被詞華幾陷溺,相期努力踐朝暉。春風袨服駕雕幾,四壯騑騑得所依。逢快意時須緩轡,世間平地幾摩圍。
石樓雙峙盡環奇,赫閥元勛耀一時。爭及野田衰草里,行人來訪四同碑。
雨馀疊巘浮空,望中秀色仙都是。洞天未鎖,人間春老,玉妃曾墜。錦瑟繁弦,鳳簫清響,九霄歌吹。問分香舊事,劉郎去后,知誰伴、風前醉。回首暝煙千里。但紛紛、落紅如淚。多情易老,青鸞何許,詩成誰寄。斗轉參橫,半簾花影,一溪寒水。悵飛鳧路杳,行云夢斷,有三峰翠。
此道何時不大明,青霄無奈片云生。幾回欲掃掃不得,不掃憑誰代若行。為是為非我自明,每從暗里淚痕生。會堂度度得良藥,欲策駑綿勉強行。同此天真同此明,宛如一鏡羅群生。煩君提我迷途里,沂水河邊好共行。還得原來恁地明,無邊真趣自生生。何須著力相防檢,水自流兮云自行。眉宇薰人乍欲明,須防鄙吝別來生。利名根蒂縛人急,口說難憑且去行。頤解蓬開未是明,譬如擊石火光生。可憐擊罷依然石,到此令人猛欲行。果然明盡卻無明,到得真明萬照生。千古良知孩提子,孩提剛是任天行。
清淺溪環百雉城,碧琉璃界倍空明。眼真云水光中洗,人自山陰道上行。修竹便娟疑欲笑,亂峰稠疊不知名。鑒湖無恙蘭亭在,可許誅茅過一生。
風月小齋模畫舫。綠窗朱戶江湖樣。酒是短橈歌是槳。和情放。醉鄉穩到無風浪。自有拍浮千斛釀。從教日日蒲桃漲。門外獨醒人也訪。同俯仰。賞心卻在鴟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