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鄭君瑞知閩清
茲邑猶淳古,君行作長官。
假令三尺密,終有一分寬。
栗里歸差易,桐鄉愛極難。
千峰青繞郭,暇日想憑欄。
茲邑猶淳古,君行作長官。
假令三尺密,終有一分寬。
栗里歸差易,桐鄉愛極難。
千峰青繞郭,暇日想憑欄。
這個地方依舊淳樸古風猶存,你前去擔任那里的長官。即使律法條文嚴密如鐵,也終要存有一分寬厚之心。像陶淵明歸居栗里那樣容易,而像朱邑受桐鄉百姓愛戴卻極難。閩清縣城四周青山環繞,閑暇時你定會憑欄欣賞這美景。
茲邑:這個地方,指閩清。
假令:即使。三尺:指法律。
栗里:在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淵明曾隱居于此。差易:比較容易。
桐鄉:漢朱邑曾任桐鄉嗇夫,有惠政,死后葬于桐鄉,百姓為其立祠祭祀。
郭:外城,這里指縣城。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應是友人鄭君瑞即將前往閩清任職,詩人寫詩相贈,表達對友人的勸勉和祝福。當時社會可能對官員的治理方式和品德有一定要求,詩人借此詩傳達自己的為官理念。
這首詩主旨是送友人赴任,勸勉友人為官寬厚得民心。其特點是用典自然,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傳統文人對為官之道的思考和對友人的關懷。
十年湖上結幽期,偏向東林遇遠師。
未道姓名童子識,問我別來何所得,解將無事當無為。
不是難提挈,行藏固有期。
安身未得所,開口欲從誰。
應物心無倦,當壚柄會持。
莫將成廢器,還有對樽時。
不知鷗與鶴,天畔弄晴暉。
背日分明見,臨川相映微。
凈中云一點,回處雪孤飛。
正好南枝住,翩翩何所歸。
閑庭只是長莓苔,三徑曾無車馬來。
旅館尚愁寒食火,
他日趨庭應問禮,須言陋巷有顏回。
石上盤古根,謂言天生有。
安知草木性,變在畫師手。
陰深方丈間,直趣幽且閑。
木紋離披勢搓捽,莓苔濃淡色不同,一面死皮生蠹蟲。
風霜未必來到此
翩翩書記早曾聞,二十年來愿見君。
今日相逢悲白發,
會作王門曳裾客,為余前謝鮑參軍。
何必龍山好,南亭賞不暌。
清規陳侯事,雅興謝公題。
入座青峰近,當軒遠樹齊。
仙家自有月,莫嘆夕陽西。
垂楊拂岸草茸茸,繡戶窗前花影重。
鲙下玉盤紅縷細,
落日泛舟同醉處,回潭百丈映千峰。
今日陪樽俎,良籌復在茲。
獻酬君有禮,賞罰我無私。
莫怪斜相向,還將正自持。
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松檜陰深一徑微,
中峰石室到人稀。
仙官不住青山在,
今朝茂宰尋真處,
暫駐雙鳧且莫歸。
采采應緣白,鉆心不為名。
掌中猶可重,手下莫言輕。
有對唯求敵,無私直任爭。
君看一擲后,當取擅場聲。
赴節心長在,從繩道可觀。
須知片木用,莫向散材看。
空為歌偏苦,仍愁和即難。
既能親掌握,愿得接同歡。
常慕晉高士,放心日沈冥。
湛然對一壺,土木為我形。
下馬訪陳跡,披榛詣荒庭。
相看兩不言,猶謂醉未醒。
長嘯或可擬,幽琴難再聽。
同心不共世,空見蘚門青。
幾回江上泣途窮,
每遇良辰嘆轉蓬。
火燧知從新節變,
貧病固應無撓事,
但將懷抱醉春風。
一官仍是假,豈愿數離群。
愁鬢看如雪,浮名認是云。
暫辭南國隱,莫勒北山文。
今后松溪月,還應夢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