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辟支巖絕頂二僧值雨
聞有比丘隠絕巔,多年無跡下山前。
僧稱功行幾如佛,樵說神通復近僊。
食少僅炊盈握米,身寒不掛半銖綿。
重巖風雨妨游陟,回眺蒼煙一惘然。
聞有比丘隠絕巔,多年無跡下山前。
僧稱功行幾如佛,樵說神通復近僊。
食少僅炊盈握米,身寒不掛半銖綿。
重巖風雨妨游陟,回眺蒼煙一惘然。
聽聞有僧人隱居在絕頂上,多年都沒下過山。僧人自稱修行功德幾乎如同佛祖,樵夫說他們神通接近仙人。他們吃得很少,煮飯僅用一握米;身上寒冷,卻連半銖的棉花都不穿。重重山巒間風雨阻礙了我登山游覽,回頭眺望那蒼茫煙霧,心中一片悵惘。
比丘:指和尚。
功行:指修行的功夫和功德。
半銖綿:銖是古代重量單位,半銖綿形容極少的棉花。
游陟:登山游覽。
惘然:失意的樣子。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的內容推測,詩人聽聞有僧人隱居在絕頂,出于對僧人修行生活的好奇前往拜訪。當時可能社會環境較為安定,人們對宗教修行等精神層面的事物有一定關注,詩人在前往途中遭遇風雨未能登頂,從而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寫詩人訪僧不遇的經歷和感受。其突出特點是通過側面描寫展現僧人形象,借景抒情表達情感。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生動展現了古代文人對隱居修行者的關注和向往。
紙帳溶溶似雪輕,幾回聽徹萬松聲。天風吹破中宵夢,只有空山片月明。
碌碌真余子,閑閑亦可人。蒼生誰禱祀,白首竟因循。廣路喧車馬,明時起鳳麟。老懷何日放,只恐墮淄塵。
憂患隨生命是謎,燎原星火草凄凄。烏龍撥尾頻翻浪,紅雨違心亂墜溪。棋子未行分黑白,風姨壓倒辨東西。舉頭雁列匆匆過,大夢彌天任我題。
世味平時蟲臂輕,獨留意氣與君傾。向來繾綣資磨玷,擬話分攜已愴情。盛際功名方策足,他年車笠肯渝盟。漢廷取重張廷尉,可待區區結襪生。
結綺臨春貯麗華,吹香偶到野人家。霜明月白紗窗凈,但見梅詩不見花。
仰架遙看時見些,登樓下瞰脫然佳。酴醾蝴蝶渾無辨,飛去方知不是花。酴醾約我早來看,及至來看花已殘。動地寒風君莫怯,亂吹香雪灑欄干。
歷盡南陬千萬山,行蹤獨恨此山慳。得公詩意登臨外,墮我塵心紫翠間。不作瓶馨傷菊老,肯增灘白喜云閒。自愧胸中乏丘壑,藤蘿到處可躋攀。
御溝行處早春回,春水平堤不起埃。柳綠蒲青無限好,客邊襟抱一時開。
朝云山腰生,我在云中行。只恐云載我,飛上白玉京。世塵邈已隔,天雞猶未鳴。須臾微風發,東極金烏升。
黯黯燈前語,愁來發浩歌。河清不待我,日落幾揮戈。任路嗟薪積,勞生信隙過。丹砂靈洞閟,歸思繞云蘿。
枝頭生意日相催,不用東風著力吹。笑殺百花都未放,卻從頭上占春魁。
湖上停蘭棹,仙源此地逢。徑幽群樹合,雨過百花濃。池閣風鳴樹,家山云護峰。笑談方竟日,明發且從容。
廢壘迢迢睥睨連,兩堤橫截鎖蒼煙。柳絲系得春光住,畫舫時時雜釣船。
白馬戎裝尚少年,畫朱門外草芊芊。偶從游戲驚堂燕,便向雞窗惹鳳弦。細雨初勻孤館夕,深紅半鎖藥欄邊。悠悠夢斷楊花路,檢點新愁在目前。踏花重到又匆匆,況有游絲系碧桐。驀地相逢疑隔世,翩然一瞥是驚鴻。玉梭此日投難拒,青眼當時擲易窮。幽夢潛行去來夜,起看紅雨撲簾櫳。從此窗前夢不成,幾回征鐸誤相驚。小爐劃盡灰無字,老柳飄殘絮有情。迢遞魚書慳一約,凄迷冷雨暗孤檠。殷勤欲理春華夢,忽覺鵑啼已數聲。
高絕中方寺,雙髯策杖來。江湖左右顧,村落萬千開。怪石撐天壯,秋風入竹哀。未能一長嘯,鸞鶴一驚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