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宗鏡錄
百卷非文字,精探海藏深。
老胡三寸舌,鏡主幾生心。
力破塵勞網,能銷曠劫金。
歸原何所似,花底囀靈禽。
百卷非文字,精探海藏深。
老胡三寸舌,鏡主幾生心。
力破塵勞網,能銷曠劫金。
歸原何所似,花底囀靈禽。
百卷《宗鏡錄》并非只是文字堆砌,精心探究能發現它如大海寶藏般深邃。達摩祖師那善辯的口才,《宗鏡錄》作者歷經幾生幾世才修成這般覺悟之心。它能有力地破除塵世煩惱的羅網,還能消除累世積累的貪念。回歸本源的狀態像什么呢?就如同花叢底下啼鳴的靈禽般自在。
《宗鏡錄》:佛教典籍。
老胡:指達摩祖師,達摩是印度人,故稱老胡。三寸舌:形容善于辯論、講法。
鏡主:《宗鏡錄》的作者永明延壽禪師。
塵勞:指塵世的煩惱、勞苦。
曠劫:極長久的時間。
《宗鏡錄》是佛教重要典籍,作者可能在研讀《宗鏡錄》過程中,深受其佛法思想的啟發,有感于佛法對破除煩惱、引導修行的重要作用,從而創作此詩來表達自己的感悟和對佛法的崇敬。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較難確切考證,但應是在佛教文化較為興盛的時期。
這首詩主旨在于贊頌《宗鏡錄》的價值和佛法的力量。其突出特點是將對佛教經典的理解與形象的比喻相結合,深入淺出地表達佛法哲理。在佛教文學中,它以簡潔的文字展現了對佛法修行的深刻思考,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
薄云開早景,宿潤減飛塵。
好在松筠色,依然鳥雀馴。
避人深卻埽,炙背暖生春。
未得獻天子,潛書報近鄰。
鵠袍才卸便牙緋,笑我山中芰制衣。
姓字兩回香桂籍,聲華一日動天扉。
政有霜螯須別駕,待呼巴菊壽慈闈。
千古岳陽登覽地,好詩相寄莫相違。
老掛朝冠息故園,國人同嘆仲翁賢。
心慚白首戀三署,意與赤松均大年。
玉樹承風榮紫闥,史臣書美耀青編。
他時就問朝廷策,還見公卿語鄧先。
金門學士富才華,又擁雙旌照水涯。
海日三竿隨放仗,春風五馬去如花。
帳兵夜握龍泉濕,舞女朝垂錦帶斜。
君看有唐賢太守,風流常是屬詩家。
林梢拂暁禽初哢,門外經春柳自搖。
可嘆流年催白髪,便將幽意屬芳條。
玉杯放酒成蕭索,錦帳留燈照寂寥。
任是名園更風雨,殘枝須插醉明朝。
過雨風景好,斜陽林下明。
倦游宜幾杖,卻埽稱柴荊。
宿蝶依花靜,歸禽觸葉驚。
逍遙共茲世,聊復得吾生。
岷峨地僻少人行,一日西來譽滿京。
白首只知聞道勝,青衫不及到家榮。
元猿夜哭銘旌過,紫燕朝飛挽鐸迎。
天祿校書多分薄,子云那得葬鄉城。
少陵詩筆捷懸河,亂后流傳簡策譌。
樂自戴公全廢壞,書從魯壁幸增多。
斯文未喪微而顯,吾道猶存嘯也歌。
病肺悲愁情自失,苦吟時復望江沱。
稍出盧龍塞,回看萬壑青。
曠原開磧口,別道入松亭。
虜馬寒隨草,奚車夕戴星。
忽悲田子泰,寂寞向千齡。
屢聞戎馬入,輒有國殤詩。
多壘非吾責,亡民痛爾為。
請纓慚肉食,無敵怪王師。
聞道臨洮野,天陰戰骨悲。
離腸易感歲華催,更席龍沙望紫臺。
持節不眠宵自永,聽笳無事淚空摧。
扁舟何處山陰雪,驛使他年嶺上梅。
欲寄一書愁已亂,天邊應候客星回。
前歲登城日幾回,去年猶記隔辰來。
老侵筋力銖銖減,慵壞心情寸寸灰。
幸有風光相挽引,那無賓友共追陪。
北臺好在中秋月,便是重陽菊蘂開。
夢到天閽寤翼傷,拂衣歸去樂江鄉。
丈夫豈識原非病,丞相應嗤蓋有狂。
失馬未須嗟北塞,過關重約使南陽。
君知鞲上雄飛日,秋勁霜嚴始一翔。
獨騎箕尾去凌虛,枉駕追鋒作召車。
衣褐誰陳定羌冊,汗青猶載立儲書。
春風澤國吟牋冷,夜雨溪堂燕豆疏。
曾向江湖握君手,相從朝路一華胥。
寒霙飛斷九門深,日上扶桑海氣沈。
初見云端浮紫闕,忽驚塵外列瑤林。
芝封詔墨春生潤,綺結官錢夕帯陰。
官職聲名君自有,何妨更絕郢中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