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洪司令春日客懷二首 其一
寂寂春愁何許來,詩翁得句凌歐梅。
一百五日火將換,二十四風花遞開。
玉壘新詩未題遍,鏡山歸夢寧須催。
人生田舍差足樂,我亦欲尋榿木栽。
寂寂春愁何許來,詩翁得句凌歐梅。
一百五日火將換,二十四風花遞開。
玉壘新詩未題遍,鏡山歸夢寧須催。
人生田舍差足樂,我亦欲尋榿木栽。
寂靜的春愁不知從哪兒來,詩人靈感涌現詩句可與歐陽修、梅堯臣媲美。寒食節(jié)過后就要換新火,隨著二十四番花信風,花兒依次開放。玉壘山還有許多新詩沒題寫,鏡湖的歸鄉(xiāng)之夢何須催促。人生在田園生活還算快樂,我也想尋找榿木來栽種。
何許:何處。
詩翁:指詩人自己或友人。凌歐梅:超過歐陽修和梅堯臣,歐、梅二人是北宋詩人。
一百五日:指寒食節(jié),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火將換: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再起火,稱“新火”。
二十四風:即二十四番花信風,自小寒至谷雨共八個節(jié)氣,一百二十日,每五日為一候,計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
玉壘:山名。
鏡山:鏡湖附近的山,鏡湖在今浙江紹興。
榿木:一種落葉喬木。
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可推測,當時正值春日,詩人可能在游歷途中,看到春景引發(fā)了內心的情感,既有對自身才情的自信,也有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歸鄉(xiāng)的念頭。
這首詩主旨是抒發(fā)春日的復雜情感,突出特點是意象豐富、對仗工整。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的文學功底和細膩情感。
水際閑將鶴,林間獨擁琴。
披叢采香草,映樹看珍禽。
正使居無屋,猶勝突不黔。
過春差覺健,處處得幽尋。
講肆移閒得暫歸,孤樓終與斗杓依。
元知用晦猶無用,莫嘆違天有不違。
娛老但教飏朏侍,奮書早潰獻羲圍。
酒闌重念堂堂意,自許狂生見道幾。
秦山未盡蜀山來,
日照關門兩扇開。
刺史莫嫌迎候遠,
相公新送陜西回。
誰將春晚作冬看,
添著綿衣減卻難。
道是麥寒猶未在,
愿渠麥熟且禁寒。
匆匆朝罷九重天,
便按蓬萊御紫煙。
趁得蟠桃花下宴,
鼓簫諸部約三千。
殘月依依傍檐墜,沙彌雅識山人意。
林端喚起濂溪云,石貌泉聲愈清媚。
海門日上天鏡開,罡風吹至凌虛臺。
蓮花庵前白鹿臥,芙蓉萬朵姍姍來。
云來我與僧相失,心知我向西峰立。
云行山住我依然,回頭但見僧衣濕。
人間見云不見天,山頭弄云如白綿。
有心攜得云歸去,把與山事作被眠。
京江口,下網得鰣魚。
敢望乘潮歸渤海,且隨走馬到燕都。
誰令味偏腴。
薄田足可躬稼,
馀俸尚堪買山。
家庭有個郊畤,
姬院欠他素蠻。
江村霜冷寂無嘩,
吟屋蕭疏幾樹斜。
瘦到骨時香到骨,
嚴寒始放一枝花。
別后因貧仕,相逢感索君。
官從文字冷,跡與宦情疏。
旅食驚新稻,秋風憶舊蔬。
有親皆白發(fā),對我煮江魚。
白日當天三月半。各自無聊,妝好方長嘆。
紫燕銜花向庭滿。花前拭淚情無限。
衣帶相思日應緩。風雨蕭蕭,吹我夢魂斷。
今夜偏知春氣暖。紗窗只有燈相伴。
快戰(zhàn)馬知霸術疏,
烏江亭上獨欷歔。
萬人三尺俱無用,
可惜當年不讀書。
盤空山澗斷,縹緲白云封。
四顧杳無路,一聲何處鐘。
鹿行春蘚滑,鶴立午煙濃。
知有高僧在,來尋最上峰。
擲劍揮空不住空,
空輪無跡劍無鋒。
無鋒無跡憑誰會,
會得金沙墮眼中。
身隨落葉高,
足盡奇響力。
同是一潺湲,
泉端不可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