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亭二首 其二
水仙要我小遲留,探借五湖風雨秋。
三萬頃波融一鑒,八千里客只孤舟。
望迷漁荻荒寒境,思挾琴高汗漫游。
模寫自知才未稱,天隨有集更精搜。
水仙要我小遲留,探借五湖風雨秋。
三萬頃波融一鑒,八千里客只孤舟。
望迷漁荻荒寒境,思挾琴高汗漫游。
模寫自知才未稱,天隨有集更精搜。
水仙仿佛要我稍作停留,讓我領略五湖那風雨交加的秋景。三萬頃湖水如同一面鏡子,八千里外漂泊的我只有一艘孤舟。極目遠望,只見漁荻荒寒的景象,思緒隨著琴高在天地間自由遨游。我自知沒有足夠的才華來描繪這美景,還需仔細研讀天隨子的詩集。
水仙:傳說中的水中仙子。
小遲留:稍微停留。
探借:領略。五湖:一般指太湖。
三萬頃波:形容湖水面積廣闊。融一鑒:像一面鏡子。
八千里客:指詩人自己,言其行程遙遠。
漁荻:漁人和荻草。
琴高:傳說中的仙人。汗漫游:自由自在地遨游。
模寫:描繪。
天隨:指唐代詩人陸龜蒙,自號天隨子。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中“八千里客”可推測詩人處于漂泊旅程中。當時可能是秋季,詩人行至太湖附近,被眼前的湖光秋景所觸動,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五湖秋景并抒發個人情感。其突出特點是意境開闊,將現實與想象相結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是廣為人知的名篇,但展現了詩人較高的寫景抒情能力。
老去情懷懶,翛然只此翁。
閑窗千里月,修竹一簾風。
事與孤鴻遠,心將止水同。
故人如問訊,癡坐正觀空。
湘江南上水如煙,
不盡離情薄暮天。
岳色千重萬重雨,
隨風吹落洞庭船。
風絮流花一任渠,
北窗高臥綠陰初。
閉門春色閒中老,
為謝平生董仲舒。
千家鐙火映紅妝,九市笙歌沸月黃。
散盡斗金人未醉,撥殘銀蠟夜偏長。
簾深豈信朝迎旭,煙暖由來曉不霜。
從古騷人潦倒地,獨慚顧況更清狂。
秋水澄澄樹絕風,
冰輪苒苒上遙空。
閑思今夜供吟景,
冷色清光幾處同。
晨興登樓望,神州局已僵。
中原森虎豹,當道盡豺狼。
策未三分定,雄稱五伯強。
天心終厭亂,日月見重光。
七年交春七日強,濛濛春雨吞江鄉。此夕莫知是元夕,地爐埋伏身猶僵。
鼓簫聲絕想景物,燈火焰短如尋常。逢辰往往思濟勝,此際何異棲幽荒。
推窗且畏江風惡,風柔卻憶沙河塘。一竿星點富池廟,隨炙隨滅無精光。
江南江北那識春,況此寄鎮埋煙塵。卑棲客官困壟斷,無故污此金玉身。
濁醪自醉復自解,空恨梗政吏不仁。忽傳街鼓聚嬉戲,兩株枯柴插燭銀。
涂抹脂粉破涕淚,覓酒獻笑酬佳辰。震搖荒市官不嗔,傳是黃梅縣西人。
流水無情涇渭分,
滄浪一曲卻堪聞。
誰家織就天孫錦,
故向溪邊濯五云。
一毫塵事不相關,托足何妨城市間。
滌器酒爐偕隱好,垂簾卜肆食貧閑。
詩中典午春秋在,夢里華胥氣象還。
知汝蕭條家負郭,笑人捷徑覓南山。
作客云間還幾日,偏于節物感踟躕。
一枝斑竹能思楚,半尺銀鱸可住吳。
避老長年封破鏡,算歸終日秣神駒。
預愁度嶺無他事,只是西風吹白須。
巧須出大造,清欲與秋爭。
舊贈名書聯兩行,緣何淪落掛茶坊。重來風景全非昨,痛哭親知半已亡。萬事久經忘得失,百端又覺感蒼茫。春寒無賴睡難穩,起草燈前夜氣涼。
來從孤館寄吟身,差喜相投作主賓。世事滄桑多寄慨,客窗風月羨常新。鵝湖訪舊空陳跡,鶯語泥人且賞春。觸撥閑愁無計遣,擬尋紅友醉芳醇。
煞尾聲傳感逝波,
南朝往事已銷磨。
蒼涼一掬興衰淚,
迸入漸漸《麥秀歌》。
撚耳意陽陽,
林泉白晝長。
市朝聲自遠,
聰聽又何妨。
粉膩脂慵病未蘇。
烹茶清語正模糊。
過時猶想況當初。
茉莉香寒鸚鵡別,
芙蓉思渺雁鴻疏。
墜歡各自夢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