炷香至德山
異時聞至德,滴水洗沈冤。
空寂等三世,悟迷同一源。
松杉膏宿雨,樓閣麗朝暾。
猶恨高峰頂,藤蘿未得捫。
異時聞至德,滴水洗沈冤。
空寂等三世,悟迷同一源。
松杉膏宿雨,樓閣麗朝暾。
猶恨高峰頂,藤蘿未得捫。
過去聽聞至德山,說這里的滴水能洗清沉冤。這里一片空寂如同三世皆空,悟與迷本是同一根源。松杉上還帶著昨夜的雨,樓閣在朝陽中絢麗多姿。只遺憾沒能觸摸到高峰頂上的藤蘿。
異時:過去,從前。
沈冤:即沉冤,長期未申的冤屈。
三世:佛教以過去、現在、未來為三世。
暾:剛升起的太陽。
捫:撫摸。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可能是詩人聽聞至德山的傳說后,慕名前往游覽。當時社會或許存在一些動蕩或人們心中有諸多冤屈,至德山滴水洗冤的傳說廣為流傳。詩人在游覽過程中,被山中的景色和氛圍所感染,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至德山的景色與感悟,突出其空靈神秘的特點。它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了至德山的魅力,在文學上豐富了描寫名山勝景的詩詞題材。
書擔隨身又入山,
危途步步轉頭看。
近于瀟上二三里,
難似江西十八灘。
歲月相催逼,
江湖多賤貧。
只雞招近局,
斗酒聚比鄰。
草木得常理,
市朝悽舊人。
提壺接賓侶,
道路邈何因。
黃葉紛飛溝水頭,
白云蕭瑟自高秋。
馀年且問雞豚社,
故國空馀稻蟹愁。
匣里兵符憑語雀,
鏡中衰發亂群鷗。
荒陂誰惱眠鵝鴨?
午夜喧聲似蔡州。
脩涂幾閱歲終窮,鶴唳猿啼蕙帳空。
杖屨何當歸舊隱,靜看五柳飏春風。
囂囂所樂本非窮,曾向真乘悟色空。
聞說近添方外友,清談應得晉人風。
四山面面玉成圍,
只許閒云去又歸。
更有小軒人不到,
落花狼籍點苔衣。
禮樂華今日,
江湖得此天。
繡衣開使指,
錦帳卷郎氈。
峻岳車帷外,
清湘簜節前。
何如歸禁籞,
花柳自風煙。
馮夷剪水費工夫,
玉殿朝回肅步趨。
共訝袁安猶閉戶,
誰憐江革獨遺襦。
狀如柳絮因風否,
聲類春蠶食葉無。
父老預占來歲稔,
贊調元化荷鈞樞。
圖官在亂世,
覓富在荒年。
少年多語笑,
終日遂心娛。
不會凡情識,
如癡我亦愚。
春山似肥,春雪才晞。
默中有句,用也無機。
不來而來兮非三界之籠絡,無住而住兮是二儀之范圍。
枝頭紅點狀啼痕,
猶記青皇舊日恩。
一自移根歸別院,
牧童休更指前村。
花月當年燕子樓,
花飛月落幾春秋。
佳人何處埋黃土,
留得荒墳管客愁。
玉帛儀大,
金絲奏廣。
靈應有孚,
冥徵不爽。
降彼休福,
歆茲禋享。
送樂有章,
神麾其上。
門前古壇樹
樹老半無枝
里有百歲翁
不知栽樹時
記得湖山話別時
一壺濁酒解相思
而今轉積相思恨
怕看仙人月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