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壁間鄭宣威早春賞杏花之作司令洪丈命余即事用韻 其二
過雨曲塵繰淺綠,倚風綬帶娜殷紅。
稍知春在酒深處,尤覺日長書課中。
典記誤令參鄴下,封囊也擬學新豐。
黃云催熟崆峒麥,破敵何須鶴唳風。
過雨曲塵繰淺綠,倚風綬帶娜殷紅。
稍知春在酒深處,尤覺日長書課中。
典記誤令參鄴下,封囊也擬學新豐。
黃云催熟崆峒麥,破敵何須鶴唳風。
春雨過后,杏花枝條如淡綠的絲線,花朵倚著風像紅色綬帶般婀娜。漸漸知曉春意藏在美酒深處,更覺得白晝漫長適合讀書學習。曾錯誤地參與鄴下之事,也打算效仿新豐人封囊。黃云般的麥浪催熟崆峒的麥子,破敵哪里需要依靠鶴唳風聲。
曲塵:本指酒曲上所生的細菌,色淡黃如塵,這里形容杏花枝條的顏色。繰(sāo):同“繅”,抽繭出絲,形容枝條細長。
綬帶:絲帶,這里形容杏花的形態。娜:通“裊”,婀娜。
典記:指典籍記載。參鄴下:可能指參與類似鄴下文人聚會之事。
封囊:典故,具體指代需結合更多背景,大致有某種謀劃之意。新豐:地名。
黃云:指成熟的麥子像黃云。崆峒:山名,這里泛指地域。
鶴唳風:指風聲鶴唳的典故,形容驚慌失措。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中內容推測,可能創作于春季,當時社會或許處于相對和平或有一定發展的時期,詩人處于一種較為閑適的生活狀態,同時心中有建功立業的想法。
這首詩描繪了早春杏花之景,表達了詩人閑適心境與建功期望。語言優美,用典巧妙,展現了詩人的文學素養和積極心態,在同類春日題材詩中有一定特色。
春寂寞。長安古道東風惡。
東風惡。胭脂滿地,杏花零落。
臂銷不奈黃金約。天寒猶怯春衫薄。
春衫薄。不禁珠淚,為君彈卻。
春又晚。風勁落紅如剪。
睡起繡床飛絮滿。日長門半掩。
不管離腸欲斷。聽盡梁間雙燕。
試上小樓還不見。樓前芳草遠。
紅映闌干綠映階。閑悶閑愁,獨自徘徊。天涯消息幾時歸,別后無書有夢來。
后院棠梨昨夜開。雨急風忙次第催。羅衣消瘦卻春寒,莫管紅英,一任蒼苔。
秦時宮殿咸陽里。千門萬戶連云起。
復道互西東。不禁三月風。
漢唐乘王氣。萬歲千秋計。
畢竟是荒丘。荊榛滿地愁。
密葉蠟蜂房,花下頻來往。不知辛苦為誰甜,山月梅花上。
玉質紫金衣,香雪隨風蕩。人間喚作返魂梅,仍是蜂兒樣。
湖上送殘春,已負別時歸約。
好在故園桃李,為誰開誰落。
還家應是荔支天,浮蟻要人酌。
莫把舞裙歌扇,便等閑拋卻。
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煙靄中。春來愁殺儂。
郎意濃。妾意濃。油壁車輕郎馬驄。相逢九里松。
一雨一番涼,江南秋興。門掩蒼苔鎖寒徑。
紅塵不到,盡日鳥啼人靜。綠荷風已過,搖香柄。
澹陰未解,園林清潤。一片花飛墮紅影。
殘書讀盡,袖手高吟清詠。任從車馬客,勞方寸。
天低日暮。清商一曲行人住。著人意態如飛絮。才泊春衫,卻被風吹去。
朝期暮約渾無據。同心結盡千千縷。今宵魂夢知何處。翠竹芭蕉,又下黃昏雨。
管弦繡陌,燈火畫橋,塵香舊時歸路。腸斷蕭娘,舊日風簾映朱戶。
鶯能舞,花解語。念后約、頓成輕負。緩雕佩、獨自歸來,憑欄情緒。
楚岫在何處。香夢悠悠,花月更誰主。惆悵后期,空有鱗鴻寄紈素。
枕前淚,窗外雨。翠幕冷、夜涼虛度。未應信、此度相思,寸腸千縷。
采藥歸來,獨尋茅店沽新釀。
暮煙千嶂。處處聞漁唱。
醉弄扁舟,不怕粘天浪。
江湖上。遮回疏放。作個閑人樣。
韻致撩詩客,風流出酒家。
長繩為駐日車斜。且向春香玉色、占生涯。
細按歌珠串,從敧寶髻鴉。
花應笑我鬢雙華。偏向西階吹馥、侑流霞。
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事不相關。
斟殘玉瀣行穿竹,卷罷《黃庭》臥看山。
貪嘯傲,任衰殘。不妨隨處一開顏。
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
一抹煙林屏樣展,輕花岸柳無邊。連朝春雨漲平川。冬冬迎社鼓,渺渺下陂船。
同事多才饒我懶,乘閑縱飲郊園。髻花敧側醉巾偏。時豐容卒歲,游樂更明年。
綠樹暗長亭。幾把離尊。陽關常恨不堪聞。何況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淚浥羅巾。各自消魂。一江離恨恰平分。安得千尋橫鐵鎖,截斷煙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