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經母范氏挽詩
大父生逢世,嚴君死守城。
尊章全急義,娣姒得賢名。
夫子行無玷,男兒學有成。
典刑今已矣,風雨送紅旌。
大父生逢世,嚴君死守城。
尊章全急義,娣姒得賢名。
夫子行無玷,男兒學有成。
典刑今已矣,風雨送紅旌。
祖父生在那個時代,父親為守城而犧牲。婆婆能顧全大義,妯娌們也獲得賢良之名。丈夫品行無可挑剔,兒子學業有成。如今典范已去,在風雨中送別那紅色的旌旗。
大父:祖父。
嚴君:指父親。
尊章:婆婆。
娣姒:妯娌。
夫子:指范氏的丈夫。
無玷:沒有污點,指品行好。
典刑:典范。
紅旌:可能指葬禮上的旗幟。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應是在范氏去世后所作。當時可能社會較為動蕩,范氏的丈夫或父親可能因守城等事件犧牲,而范氏堅守大義,操持家庭,贏得賢名,詩人有感于此創作此詩以作悼念。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范氏的賢德。其突出特點是通過敘述家族人物事跡來襯托范氏形象。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對賢良女性的敬重。
子任調和逸,吾當噬嗑勞。生年雖后子,未老得先焦。
才喜朝來霧氣清,寒飆忽發飐風旌。春無定準憑誰主,花不逢辰似我生。玉鬣去迷芳草路,畫橋歸阻麗人行。若非徐孺能留客,何處今宵話舊情。
水邊林下道人行,念念無非是道情。盡去西方尋凈土,青蓮華在淤泥生。
帝籍傍連繭館桑,禁林喬木晝陰涼。卻從射殿臨江閣,中有通衢夾苑墻。
雁蕩諸峰盡向西,芙蓉水落到珍溪。瓊枝玉樹連書屋,白石清泉帶柳堤。雨過杏川看犢飲,春深草閣聽鶯啼。眼前即是神仙地,何必桃源更問蹊。
謝門高足亢吾宗,老作邊荒識字農。墾地百方賢祿仕,囊詩千首傲侯封。風沙塞漠重開國,云樹家山未息烽。寒月再圓看又缺,何時同聽水齋鐘?
一擲年芳等急梭。歡愉時少別時多。相思如水不堪搓。倚去未妨松兩鬢,啼來兀自緊雙蛾。今宵愁極奈明何。
我家孤鶴李侯贈,霜儀皎潔三尺高。向人似矜短羽翼,失侶豈免長呼號。赤霄青云暮延佇,天長路遠飛不去。日來秋塘啄苦蓼,時向空墻倚脩樹。憶昔初在山人家,雌雄和鳴閑且嘉。夜寒對舞庭中月,日暮雙棲嶺上霞。李侯平生重幽德,致此遠自東吳國。金櫳玉檻脫相送,異種奇毛惜不得。一自天涯失舊行,垂頭戰羽空徬徨。朝聞橫笛音相和,夕對鳴弦影自傷。荒階雨濕多泥滓,毛翮摧頹風不起。奮迅那推一鶚先,昂藏且在群雞里。吁嗟人世是還非,華表千年更一歸。蓬萊宮內青瑤樹,會接文鹓比翼飛。
五五枝頭還十十。前帆已共寒鴉集。數點殘陽猶在笠。情悒悒。秋蟲未夕紛相泣。朵朵魚燈含霧濕。風吹忽似流螢立。幾道星光穿水入。舟未及。沉沉戍影愁呼急。
舊文新札儼成行,柏熏微開帙氣香。天下書多殊未見,顏生應笑下雌黃。
苧蘿山下越溪女,戲作長安時世妝。白白朱朱雖小異,斷知不是百花香。雪里溪頭已占春,小園又試晚妝新。放翁老去風情在,惱得梅花醉似人。
云有根兮玉有乳,昆邱渺渺蓬瀛渚。三花樹上素鸞棲,五色霞中丹鳳駐。誰餐玉液煉青精,誰擁云裾駕綵駢。左拉云君右玉女,手握芙蕖覲玉京。為君一奏霓裳曲,曲繞行云聲戛玉。天上云璈十二徽,世間弦管空局促。
辛螫終非久,炎涼本遞興。秋風自天落,夏蘗與霜澄。一鏡開潭面,千鋒露石棱。氣平蟲豸死,云路好攀登。
馳車直北走懷來,細雨霏霏隱隱雷。我仆莫愁征旆濕,天公應為此詩催。黑云欲壓邊城墮,險路長防驛騎頹。安得天晴如昨日,大陀山上望蓬萊。
圉圉復洋洋,茭青露藻香。前湖張水戲,誰解步濠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