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桃源圖
伏勝高堂書已出,竇公制氏樂猶傳。
魯生力破秦儀陋,商皓終扶漢鼎顛。
隠者寧無人禮義,武陵獨匪我山川。
若將此地為真有,亂我彝倫六百年。
伏勝高堂書已出,竇公制氏樂猶傳。
魯生力破秦儀陋,商皓終扶漢鼎顛。
隠者寧無人禮義,武陵獨匪我山川。
若將此地為真有,亂我彝倫六百年。
伏勝傳出了《尚書》,竇公和制氏所傳的樂還在流傳。魯仲連力斥張儀、蘇秦主張的淺陋,商山四皓最終扶持漢室穩定。隱居的人難道就不講禮義,武陵怎么就不是我的山川。如果真認為桃花源這個地方存在,那會擾亂我的倫理綱常六百年。
伏勝:秦漢時人,曾為秦博士,秦時焚書,他藏《尚書》于壁中,漢初,傳出二十九篇。
高堂:指高堂生,西漢經學家,專治古代禮制。
竇公:相傳為漢文帝時的樂師,善奏古樂。
制氏:漢初樂官,以樂舞為業,能記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
魯生:指魯仲連,戰國時齊國人,力排張儀、蘇秦的連橫、合縱之說。
秦儀:指張儀、蘇秦,戰國時縱橫家。
商皓:即商山四皓,秦末漢初四位隱居商山的老者,曾幫助太子劉盈穩固了太子之位。
彝倫:指倫理綱常。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當時社會可能面臨著一些思想觀念的沖擊,詩人或許有感于人們對虛幻美好世界的過度向往,而忽視了現實中的禮義綱常,從而創作此詩來強調傳統倫理的重要性。
這首詩主旨在于強調傳統禮義綱常的重要性,批判了對桃花源虛幻世界的盲目認同。其突出特點是善用典故,增強了詩歌的說服力和文化底蘊。在文學史上體現了詩人對正統思想的堅守。
市廛何地不征求,悉索東南尚未休。幾處鑄山窮絕域,頻年煮海截長流。波斯特獻珊瑚樹,隴右遙供翡翠裘。早悟多藏容易散,內庭何苦夜持籌。
高情爽氣薄云天,灑落真如晉七賢。筆下蟲魚元自得,胸中丘壑更依然。風流已足追千載,壽考胡為不百年。人物此時誰得似,祇應馀慶尚流傳。少日為僚古樂成,一時共喜得豪英。盍簪便有功名志,傾蓋曾無世俗情。回想舊游如昨夢,頓成塵跡負平生。故人倒指彫零盡,矯首佳城淚欲傾。
驅馬登山去,其如高興何。竹書聊寄勝,芝草已無多。野樹吹黃葉,丹山蔓碧蘿。同游吾令尹,詩石有人磨。
一天細雨濡花傘。半濕春衣未覺寒。小橋橫過水清潺。倚石闌。人在綠莎煙。
堤外三竿日,河邊八尺泥。夜風喧馬櫪,秋露冷雞棲。歲月吾生老,關山客夢迷。故園桃李樹,搖蕩不成蹊。
社燕西飛節物過,年華世事兩蹉跎。晴天白鳥來無數,落日浮云看漸多。黃菊何人歸短棹,紅蕖秋水淡洪波。寂寥多恨憑誰遣,搖落無心奈爾何。
拂拂秋風生桂枝,于門何日誕英奇。請看素魄初圓夜,正是奎星呈瑞時。
盤中甘滑少,市上往來頻。蒲笨歡同婦,雞豚幸及親。黃蒸蠻芋熟,白汎女華新。未是吾高逸,先公此舊貧。
鐵胎重整英儀峻,燕廈新成暑氣涼。韶石遍圖輝壁落,荔枝分植映房廊。開元舊事豐碑在,家笥猶傳故笏囊。
遼家全盛日,妝樓接水開。云構盡豐草,娥眉安在哉。后王委土側,巋然峙北臺。
為政風流錢仲文,藥欄長種讀書蕓。武夷合有神仙吏,校理終歸館閣群。鸂鶒灘回秋水凈,鳳凰臺望彩云分。三年躍馬朝天去,春暖鶯聲及早聞。
我聞仙霞景,未識仙霞洲。三山橫紫翠,影落七閩秋。前賢讀書處,占盡仙霞趣。結綺排空來,流暉浮野去。之子非庸人,霞洲臥幾春。朅來應明詔,侍從依紫宸。徒凝霞洲想,難遂霞洲賞。會待功成時,拂衣許長往。
我皇承下武,革命在君臨。應圖當舜玉,嗣德受堯琴。沈首多推運,陽城有讓心。就日先知遠,觀淵早見深。玄精實委御,蒼正乃皆平。履端朝萬國,年祥慶百靈。玉帛咸觀禮,華戎各在庭。鳳響中夷則,天文正玉衡。皇基自天保,萬物乃由庚。
病影有燈知,心事無人問。上苑春光過二分,應少同游分。畫障且相隈,曲幾聊孤隱。窗外紅梅開已齊,似識香閨悶。
早歲詞場起大名,衣冠鄉里慕同聲。處囊特擅三千客,抱璧終償十五城。亭館山間辭問字,風云闕下會登瀛。漢家侍從須文學,豈羨河南繼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