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處士挽詩
槿籬山下屋,桐帽水邊村。
遺子方寸地,傳家廿四言。
芳蓀生夕秀,衰柳帶秋昏。
千古堂堂恨,青云落淚痕。
槿籬山下屋,桐帽水邊村。
遺子方寸地,傳家廿四言。
芳蓀生夕秀,衰柳帶秋昏。
千古堂堂恨,青云落淚痕。
槿木籬笆圍繞著山下的房屋,頭戴桐帽居住在水邊的村莊。他留給子孫安身立命的品德,傳家的是那二十四句良言。香草在傍晚散發芬芳,衰敗的柳樹帶著秋意的昏暗。千古以來令人堂堂抱憾,青云也仿佛為之落下淚痕。
槿籬:槿木編成的籬笆。
桐帽:用桐木制作的帽子,代指普通人。
方寸地:指心地、良心,也可引申為安身立命的品德。
廿四言:具體所指需結合王氏家族的家訓等,可能是王氏傳家的二十四句箴言。
芳蓀:香草。
堂堂:形容程度深,這里指抱憾之深。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王處士可能是一位隱居鄉間、品德高尚之人,詩人與之相識并敬重他。在王處士去世后,詩人寫下此詩表達對他的懷念與敬意。當時社會或許處于相對穩定或動蕩的時期,但王處士堅守自己的品德與生活方式,其離世讓詩人深感遺憾。
這首詩主旨是悼念王處士,突出了王處士品德高尚、重視傳家的特點。以樸素的語言和自然的意象,展現出較高的藝術水準,在同類挽詩中,通過獨特的意象組合和情感表達,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累年投跡未知名,勝日相逢畫更精。有思只愁人迫促,為予拈出似平生。
云滿長空雨滿山,凄凄風色變新寒。夜來白帝將秋去,萬樹淋漓哭不乾。
大江之西,康廬之陰,壯哉此州。有舳艫千里,旌旗百萬,襟喉上國,屏翰中流。彈壓鯨波,指麾虎渡,著此商川萬斛舟。青氈舊,看崇詩說禮,緩帶輕裘。十年泉石優游。久高臥元龍百尺樓。正九重側席,相期巖弼,一賢砥柱,聊試邊籌。了卻分弓,歸來調鼎,得見茂洪何復憂。談兵暇,問琵琶歌曲,無恙還不。
樓上久踟躇。地遠身孤。擬將憔悴吊三閭。自是長安日下影,流落江湖。爛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滿平蕪。試問寒沙新到雁,應有來書。
文正利己而損人,文襄抑人而揚己。惟有益陽真可師,肝膽照人古無比。士夫排擠習至陋,心地塵汗欠磨洗。不求不忮如此難,先行其言竟誰是?世人扼腕誇改革,破壁奮飛孰能測?奔馳舉國若癲狂,富貴儻來果相逼。都將此事讓年少,默撫頭顱獨嘆息。老翁竊喜郗嘉賓,欲覓楊風安可得?
瑯函翠葉。簡蠹香難歇。英氣眉閒元自別。不戀尋常風月。玉關春夢遲遲。夢中羞遣郎歸。更把兵書細讀,助君千里籌思。
冬日不溫狐白裘,隋河只解背人流。可憐煬帝繁華盡,唯有兩堤榆柳愁。
曉路云埋撥未開,霜風空老棟梁材。平生不識悲秋事,今日白頭何處來。
假汝稀年只八年,爭教老境不凄然。青山慈母已黃壤,綠鬢中男馀白顛。天外群鴻隨滅沒,云間孤鶴自蹁躚。共攜斗酒澆墳土,衰淚何由滴到泉。
木葉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斂芳顏。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陽關。醉袖撫危欄。天淡云閑。何人此路得生還。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
北固臺端,南渡后來,無此偉人。自從容佐鼎,光華攬轡,幾年中外,屬目經綸。萬灶炊煙,千艘漕雪,手整江淮如掌平。詩書效,看馬騰士飽,酒好兵精。平生。馀事功名。豈管葛諸人能擬倫。暫牙籌游戲,小淹惟月,金甌注想,便合為霖。沆瀣一襟,風流八詠,秋入詩壇如許清。為公壽,有黃花不老,長伴香名。
望前及望后,未曉見月落。明鏡斜入窗,可愛伴寂寞。連宵光漸縮,半規尚抱魄。一瘦成蛾眉,悄然傍簾幕。吾儕不施燈,幽若在巖壑。夜起定何心,無心亦無著。昧爽趨行在,二年如一日。我心非有求,吾道貫于一。持是將安窮,前途黑如漆。暗飛能自照,宵行亦奚失。息庵阿所好,賦詩必龍州。龍州我方壯,短后經三秋。邊民幸安枕,將士和無尤。興學乃吾罪,肇亂終難收。彈指二十年,滄海方橫流。所學作何用,徒為知己羞。曉出雪猶微,須臾飛漸密。仰觀若塞空,橫鋪路欲沒。樓臺頃自明,高下同一潔。旋風俄焉起,眩轉益飄忽。浮浮儼簸揚,作勢穿牖闥。向晚如小衰,竟夕乃愈烈。詰朝互傳語,尺許久無匹。宣統三年春,元旦差相埒。中間十五載,喪亂鮮可悅。意者其休徵,相看還咄咄。淳于諷子輿,嫂溺援以手。避嫌忍坐視,毋乃君子咎。以道援天下,其義在不茍。徒手將何施,行權豈可狃。枉尺而直尋,逆取而順守。本原既不端,詎免天下詬。
推衾起。正小院陰陰,穿簾風細。舊游京洛,載酒共嘉會。三年別后人空老,苦語殷勤寄。料伊行、愁結眉尖,恨盈牘尾。相訪了無計。嘆身似浮云,欲行且止。夢里壺山,倒映素波際。扁舟來趁看花約,可定今生事。告天天忍負,花間一醉。
隋河日照水悠悠,下水誰家泛綵舟。回首白云千萬疊,夢隨飛櫓到江頭。
三湘遷客思悠哉。樽俎定常開。云雨未消歌伴,山川忍對離杯。他年來此,賢侯未去,忍話先回。好在江南山色,恁時重上高臺。